基础研究国际查覓包養價格政策动向分析与启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自范内瓦·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引领者”的论断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重视基础研究对于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前俄乌冲突对全球竞争格局带来的冲击,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气候变化应对及大国科技竞争等现实情况都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也进一步推动并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充分强调了基础研究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跟踪主要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政策动向,分析国际经济、地缘政治和全球疫情等关键因素交织影响,研判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和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极为必要。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案

本研究立足于基础研究的政策研究需求,首先确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瑞典、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为跟踪国别。其次,确定监测机构的结构,即以主要国家及其资助基础研究的科学资助机构为主体,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研发计划、科学资助机构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改革、科研评估、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内容,重点梳理2022年度基础研究领域的政策动态;并注重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视角,挖掘有关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思路;此外,归纳代表性智库、科研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和新闻媒体等非政府部门与基础研究相关的政策、举措与评述等作为补充参考,累计跟踪的机构官方网站100余家。以美国为例,监测以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SB)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3个资助机构的相关信息为主体;同时关注美国审计总署(GAO)、国会等6个政府部门的有关信息;辅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兰德公司等11个智库,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家联盟等5个民间团体,IBM、谷歌(Google)等2家公司的信息作为补充参考。基础研究国际政策动向监测与分析方案详见图1。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基础研究政策动态

北美、欧洲和亚洲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比较分析这3个区域的基础研究政策动态有助于了解全球共同关注议题、不同区域的独特政策举措,从而判断基础研究国际政策动向。

总体来看,本文研究的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日益重视基础研究对迎接未来挑战、赋能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此外,通过比较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与战略,可以发现其在事关国家竞争力的重点领域的研发部署与投资具有趋同性,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清洁能源、数字化转型、半导体、生物科技等。

北美尤其是美国作为基础研究的领先国家,愈发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NSF、NIH等机构全面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美国《2023财年综合拨款法案》中,NSF相比2022财年获得总计10.39亿美元的新增拨款。梳理美国2022年度有关政策不难发现,中美科技竞争是贯穿美国近期基础研究政策的主线。美国还以“科研安全”为名,通过情报界和学术界合作推出“保障科学”工具包、设置科研安全研究项目等切断重点领域的科技交流,以保持美国在科学前沿、新兴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此外,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当前美国公开的智库报告繁多,广泛涉及人才竞争、国际合作、开放科学、新兴技术等主题,为维持美国的长期竞争力提供咨询报告。

欧洲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良好传统,坚持发挥欧洲各国的合力,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支持,并促进知识、研究人员和技术在欧洲研究区的跨境自由流动。例如,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在《2022—2027年战略:共同改变未来》中提出将英国的研发强度从当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提高到2027年的2.4%。此外,欧洲通过“地平线欧洲”计划资助健康、气候、能源、数字等领域研究,构建联系紧密且高效的欧洲研究与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欧洲引领科学研究与创新前沿的能力。同时,欧洲注重创新体系建设和科学环境营造,在开放科学实践方面走在前列;高度重视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成立科研评价改革联盟,在国际层面推动科研评价改革实施统一框架。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欧盟、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吸引俄罗斯和乌克兰科技人才流入,一方面通过向乌克兰提供针对性支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乌克兰科研人员的科研与生活,并为其提供使用欧洲研究基础设施的机会,另一方面为俄罗斯科学家简化获得工作签证和居留许可的程序。

亚洲的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各国近年来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例如,韩国在其最高级别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第5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23—2027年)》中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大胆未来”的愿景,加大关键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韩国将科技创新作为施行新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抓手,并颁布《大韩民国数字战略》,以及2022年在韩国国家尖端战略产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国家尖端战略技术等,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克服发展危机。日本在有力保障重点领域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国际合作包養的重要性,以科技外交为抓手提升研究能力,优化研究环境、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人才。

基础研究国际政策动向的主要特征

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关注事项

当前,面对气候变化、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人口老龄化、俄乌冲突等挑战与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和地区发展,以及全球的健康、繁荣和福祉的重要性,愈发强调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一方面,传统的以应用导向为主的资助机构,如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等,继续专门支持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为解决其所在领域的应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主要支持科学家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资助机构,如美国NSF、德国科学基金会(DFG)、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近年来也加大对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提供资助。

以机构和项目改革为突破点,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体系化布局。美国为解决当前主要面临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教育公平、改善基础设施等问题,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通过跨部门合作实现创新突破解决社会问题等挑战。例如,NSF时隔多年来首次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了第8个学部——技术、创新和伙伴关系学部(TIP),该部门横跨6个既有学部,强调学部间的交叉与融合,旨在支持科学与工程各领域的应用导向研究和转化,塑造和巩固国家长期竞争力。TIP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支持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芯片和科学法案》中规定了TIP将重点资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等10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商业化,并新启动区域创新引擎等资助计划推动关键技术重点领域的应用导向型研究。此外,美国国会批准在NIH中设立由拜登总统提出的高级卫生研究计划局(ARPA-H),不同于NIH提出的大多数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提案,ARPA-H以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支持高科学风险且有重大影响潜力的项目,加速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变革性突破。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在其《2025—2028年战略规划》中指出当前研究与社会相关性不足是瑞士面临的重要挑战,要尽量缩短价值创造过程中研究和创新合作伙伴间的距离。

发挥交叉融合的桥梁作用,推动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范式变革。NSF近年来加大对融合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其最新的《2022—2026年战略规划》中把“协作与跨学科”列为其具体举措,将完善各类机制支持从小型团队到多机构中心的大规模协作和跨学科研究,通过协同作用、交叉研究来解决最紧迫的社会研究挑战。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NASEM)发布报告《加速科学发现的研究流程自动化:知识发现闭环》,从前瞻视角论证了研究流程自动化(ARW)带来的科研数据爆炸性增长,将推动科研人员之间、跨实验室、跨团队、跨部门开展以往无法想象的大规模实验合作。此外,英国UKRI在实现其“世界一流的影响”战略目标中提出将为多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资助机会,利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知识,协同解决重大社会挑战。

重视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当前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要素,各国纷纷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完善全球人才延揽政策。

美国。为继续发挥美国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的能力这一强大的非对称优势,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建议改革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移民政策。例如,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关键新兴技术领域的工作者创建新的绿卡类别、优先考虑新兴技术领域的签证申请等。《芯片和科学法案》中指出,NSF将重点关注STEM教育,包括PreK-12 STEM教育、本科STEM教育、研究生STEM教育、STEM劳动力数据、微电子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等,并授权NSF为STEM教育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和培训经费;此外,NSF于2022年新启动“新兴和新技术体验式学习劳动力发展计划”(ExLENT),扩大新兴技术领域劳动力体验式学习的机会,为学习者进入新兴技术领域职业生涯提供新途径。

英国。英国UKRI正视高压工作环境对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在其战略规划中擘画了建立灵活的研究与创新系统的蓝图,通过设立世界一流的奖学金项目、完善签证机制支持科研人才,使英国成为对全球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国家;通过支持政产学研各界人才流动、开展科研人员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支撑未来研发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和团队,通过协作和多样化的研究、减少科研体系中的官僚主义,支持科研人才实现其创意。

日本。为改善博士入学率持续下降、青年研究人员聘用岗位不稳定、研究时间减少等问题,日本将通过“新一代研究人员挑战研究计划”“大学奖学金计划”等,对约8 800名博士生(数量约为上一年度的2倍)提供资助,全面覆盖其生活和研究费用需求。

法国。法国科学院针对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从提升其薪酬待遇、按需降低研究人员自主创建团队的年龄限制、赋予有才能的45岁以下研究人员学术研究和科研经费支出自主权、适度降低在编岗位招聘门槛等角度系统提出建议,增强怀揣科研梦想的青年人员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为吸引乌克兰科技人才流入,欧洲国家启动了若干专项计划支持和吸引乌克兰科学家。德国科学组织联盟发布立场文件《与乌克兰合作伙伴团结一致》,表明德国科学组织长期以来与其在乌克兰合作伙伴保持多样化且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未来还将继续与乌克兰合作伙伴在各个层面保持密切合作。英国政府启动面向乌克兰科研人员的“300万英镑一揽子资助计划”,以支持保护乌克兰的科研生态系统。欧盟委员会启动“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SCA)直接援助计划”,投入2 500万欧元用于资助来自乌克兰的研究人员。

平衡科研安全与国际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已成为科技外交的重要方面,对于解决全球性挑战和造福人类至关重要

美国。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关系挑战(CISP)项目组发布了《全球合作:新兴科学伙伴》调研报告。报告认为美国应继续在增强全球科研能力及寻求应对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等挑战的解决方案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建议美国应遵循透明原则和推行公平价值观,积极促进和建立与新兴科学伙伴(ESP)的合作;继续支持和扩大国际科学合作,包括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如中国。

俄罗斯。俄罗斯科学院向联邦政府提议设立面向世界各国的俄罗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项基金,来推广基础研究领域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欧盟提出尊重国际研究和创新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的必要性,并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协同,以及与国际合作伙伴就该问题展开对话。

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关于国际研究与创新合作宣言》(简称《马赛宣言》)中提出了对此价值观和原则的共同理解的建议,包括科学研究自由、科研道德和诚信、性别平等和开放科学等问题。“地平线欧洲(2023—2024)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涵盖若干支持和加强可再生能源、粮食系统、全球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国际倡议行动。

日本。日本外务省针对日本科学技术领域面临的四大危机,提出了以科技外交为着眼点加强研究能力的建议:优化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环境,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人才流动性;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加强科技外交。

如何平衡科学的公开性与科研安全是跨国科研合作实践中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互利互信是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这是各国科技界在保持基础研究领域开放交流已达成的广泛共识。然而,近年来在地缘政治、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复杂国际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关键核心技术封锁正逐步延伸到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

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将科学视为重要抓手,强调科学为国家安全和公共福利服务,其出台的系列科学技术举措基本上都以国家安全为名。例如,NSF在其战略定位中明确指出服务国家安全。美国在科研安全方面主要采取控制信息、涉密研究、政府审查、自我审查(即某些灰色地带虽然有安全敏感性,但又不是属于保密性质的内容交由科学共同体审查)等4条措施。美国2022年的出台的相关政策动向表明,其在科技领域进一步加强了以科研安全为名的科技封锁。在《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中,提出在NSF主任办公室设立“科技安全与政策办公室”,协调NSF所有的科技安全与政策问题,确定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保障科技安全的程序和政策。除芯片领域外,生物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都已明确为安全风险领域。例如,2022年9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启动的“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明确提出为保护美国的生物经济,防止外国对手和战略竞争对手使用合法和非法手段获取美国的技术和数据,包括生物数据及专有或竞争前信息。美国情报界与科学界加强了合作。美国国家反情报和安全中心(NCSC)与NSF、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和美国大学协会(AAU)等联邦机构和组织合作设计制作的“保障科学”(Safeguarding Science)工具包正式上线,聚焦人工智能、生物经济、自主系统、量子技术和半导体等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影响最大的新兴技术领域的保护,防止这些技术的潜在滥用或被盗窃,帮助新兴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开发保护研究和创新的方法。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布的《2022年美国情报界年度威胁评估》报告,未来1年在应对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变化及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安全环境最大特点是大国竞争和冲突的日益增强,跨国威胁将开启对全球注意力和有限资源的争夺。 NIST成立安全委员会的咨询机构,专门就与NIST安全政策、安全管理体系、实践和绩效及安全文化有关的事项向NIST主任提供建议,其任务是评估NIST的安全文化状况,以及现有的安全协议和政策在NIST的实施情况。NSF新资助4项科研安全研究项目。其目的是加强美国研究安全的基石,同时鼓励有原则的国际合作。项目专注于开发培训模块,详细介绍科研安全见解和最佳实践,解决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确定和弥补风险管理和缓解方面的知识差距,并提供有原则的国际合作培训。

欧盟。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如何减少国外对研究和创新干扰的工具包,提供了支持欧盟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维护其基本价值观,以及保护其员工、学生、研究成果和资产的最佳实践。该工具包可以帮助欧盟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制定全面的战略,以应对来自国外的在价值观、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塑造新的科学文化

良好的科学文化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的包養網基础,针对当前国际上普遍存在包養網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科研评价乱象,2022年各主要国家均出台了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研伦理治理,作为开放科学领跑者的美英等西方国家引领了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的热潮。

科研评价

为降低定量科研评价对科研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科研人员有信心在学术出版时将质量而非数量放在首位,最大限度提高科研的质量和影响,2022年,欧盟牵头40多个国家的350多个机构签署了科研评价改革协议,推动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定性评价,以带动全球层面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2022年10月,法兰西科学院“评价与开放科学”委员会对外公布对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开展透明、严格评估标准的建议,具体包括倡导代表作、丰富评价维度、科学看待并运用文献计量数据、尽可能使用同质化的国际评价标准、简化评价流程与材料、减少评价次数等。

德国DFG在机构层面制定了改变科学评估文化的一揽子措施,将科研评价关注的焦点从量化指标转向研究内容,并改善学术界的机会不平等现象。2022年4月,DFG发布《学术出版作为科研评估的基础:挑战与行动》立场文件,旨在引发以开放出版、内容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估为目标的文化变革,降低定量的科研评估给科研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科技界向国际学术期刊施压,要求禁止俄罗斯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俄罗斯政府决定在2022年的各类科研评价中停止使用“发表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个指标,减少文献计量指标、科学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中的权重。与此同时,增加“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等科研评价指标,并针对科学家个人、团队、实验室、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新的科研评价指导方针。

科研伦理

当前的科学发现往往伴随着重大的伦理问题。美国。美国NSF在最新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其在研究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工程和科学伦理层面的理解。NSF未来的投资将产生有关构成或促进负责任的研究行为的前沿知识,并开发新的方法,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处于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美国NIH在《2021—2025年NIH战略规划》的目标中也提出“为NIH资助的科研人员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制定一套伦理原则”。德国。德国在其10年期战略规划《DFG在德国科研体系中的角色和未来展望》中指出“DFG将致力于确保科研活动遵守基因工程、动物保护、版权、数据保护等领域的法律要求”。DFG还制定了行动指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滥用风险,帮助科研机构、大学、科研人员开展自我监管。具体包括:科研机构和大学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制定伦理规则,以处理与安全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应开展风险分析、将风险最小化、负责任地发布敏感成果、避免高风险研究的滥用。项目申请人必须评估其项目是否涉及军民两用的直接风险。如果有风险,则需要开展风险-收益分析,并阐述将风险降至最低的措施。如果申请人所在的科研机构或大学设有科研伦理委员会,则应提前咨询该委员会,并在项目申请书中附上该委员会的声明。

开放科学

2022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积极制定了促进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美国。美国政府发布政策备忘录,要求在2025年底前所有得到联邦经费资助的学术论文经过同行评审发表后,必须立即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论文的基础数据也必须“毫不拖延”地免费公开。在机构层面,美国NSF于2022年部署了支持开放科学的专项计划并发布《开放知识网络路线图》,制定了发展开放知识网络(OKN)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德国。2022年,德国DFG发布《开放科学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的立场文件,总结了DFG对开放科学的认识、开放科学成功的条件、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开放科学,以及DFG在开放科学领域的任务。该文件指出,开放科学能够改善科研过程、提高科研成果的透明度和可复制性、支持平等获取科学信息、加强科研合作、促进基础研究的突破。英国。2022年,英国UKRI要求从2022年4月1日起,由UKRI资助并提交出版的经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必须立即开放获取,从2024年1月1日起出版的专著、书籍章节等应在出版后12个月内开放。2022年12月,UKRI更新了与开放获取政策相关的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与非UKRI资助的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也要遵守UKRI的开放获取政策;由于UKRI的开放获取政策从2024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在此之前与作者已经签署的合同可能不包括开放获取政策,UKRI仍鼓励此类作者在论文发表后的1年内将论文开放获取;UKRI拨款的资金也可以用于开放获取工具和基础设施的管理。

各国科学资助机构和智库也开展了针对如何衡量开放科学中参与者的科研贡献、开放科学时代开放同行评议的意义、如何平衡开放科学与知识产权的咨询报告。美国。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发布的《实至名归》报告中指出,传统方法无法很好地衡量开放科学中参与者科研贡献的广度和深度,为促进科学的开放性、包容性、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报告强调需要明确参与者在科研中的贡献,并提出贡献者角色分类法将有效地对数据共享的价值进行衡量,互动参与网络图有助于提高全球科研的包容性和透明性。韩国。韩国研究基金会发布《开放科学时代开放同行评审的意义》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在开放科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开放同行评议对不良的学术期刊与同行评议问题所发挥的遏制作用。欧盟。欧盟委员会发布《开放科学与知识产权》报告,探讨了开放科学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对“尽可能开放,尽可能封闭”原则的思考。此外,该报告为政策制定者和知识产权从业者提供了关于促进开放科学及其与知识产权的平衡,以更好地传播知识,从而造福所有人的具体建议。

持续推动组织管理变革

近年来,美国NSF、NIH,英国UKRI,德国DFG等科学资助机构持续推动组织管理改革,在各自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均强调完善机构内部管理,通过加强信息服务、强化条件保障、管理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资助管理效能。

美国。NSF于2018年提出革新倡议,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主要包括: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IT)开发灵活的工具,并改进当前的服务,使NSF员工与学术界利用IT系统开展互动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利用新的IT解决方案,通过机器人为用户提供自动化服务;支持“业务智能”等工具的开发,提高机构的灵活性和工作效率;加强工作量分析和劳动力规划,促进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适合NSF的评价方法。美国NIH在《2021—2025年NIH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将继续推进“优化NIH倡议”的进程,以提高各部门的绩效,具体包括: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评估员工工作量的最佳实践、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战略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

英国。UKRI的《UKRI2022—2025年合作计划》提出将转型成为一个更敏捷、反应更迅速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支持研究和创新的目标。为此,UKRI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下属研究理事会的集体影响力;将继续创造有利的环境,优化有效的决策和责任,支持人才,加强协作,并消除完成工作的障碍;力图降低官僚作风,使组织及其活动更高效和有效;促进资助管理服务现代化、数字化;缩短评审周期;通过数据集成系统,开展信息共享和进展跟踪。

日本。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2022年度计划提出,需要重新评估组织结构和业务,以最大程度提高研究质量和资助效益;构建高效的运营机制,实现经费使用合理化、效率化、劳动力成本的合理化、自有资产审查、采购合理化,以及合同优化等目标;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从而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多样灵活的工作方式改革。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

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上,与中国竞争成为美西方国家最具高优先级的事务,并且已从个别议员的提案转化为共识。由此,我国在稳步提高基础科研投入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应对新一轮科研范式变革的能力。

在当前社会面临更多危机、各国科技竞争愈发激烈之际,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部署,发挥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的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系统部署,推动高校和科技领军包養企业的协同,从而使得基础研究能更好地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弥合研究与实际问题之间的鸿沟,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构建对科研人才有吸引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国际科研合作组织形式,依托一流的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基础设施,吸引国外高水平科研人才来我国开展大规模前沿交叉研究;通过延长访问期限、提供经费支持等形式择优吸引有较高潜力的访问学者留华工作;不断丰富国外优秀科研人员来我国进行科研工作、项目研究、学术交流的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各类资助计划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给予青年科研人员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完善项目与资金管理制度与流程,各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参考国际科研评价改革精神与实践,构建聚焦科研质量、影响力和贡献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例如将专利质量和转化应用等作为评价指标,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探索和成果转化。

加强科研安全和科研伦理治理

近年来,科研安全愈发受到重视,欧盟和美国相继推出类似的保障科学工具包,其中包含了若干不点名针对和明确针对我国的内容。一方面,我国须持续关注并提高警惕该工具包的溢出效应,制定相应预案和对策;另一方面,此类工包養網心得具包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也为我国制定相关科研安全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此外,完善的科研伦理治理体系是保障科研安全的关键环节。政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应发挥治理合力,形成健全的科研伦理管理制度,履行伦理审查的主体明确、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具备开展负责任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全社会注重伦理价值的创新氛围。

推进开放科学的体系化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在推动我国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成果开放获取方面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展望未来,跟踪国外的开放科学实践探索的同时,确定我们有力推进开放科学建设的主体,研究开放科学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提升学术交流过程中各类主体对开放科学的认知,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研究知识库等开放平台的影响力,提高知识库的利用率,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术交流与科学进步。

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面对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问题,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与互信,拓展和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作者:黄敏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吴晶磊、孟庆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贺兰山脚下“沉浸式”查覓包養價格文旅小镇吸引假日游客_中国网

“白天刚在宁夏博物馆看到胡旋舞石刻墓门的真迹,没想到晚上便能与‘西域美女’‘大唐帅哥’共舞一曲胡旋包養網舞,这简直是我参加过的最炫‘广场舞’。”10月6日晚,来自陕西延安的游客马玉琴如愿与胡旋舞实现“穿越千年”的对话,在贺兰山下体验了一场乐游其中的沉浸式演绎。

10月6日,游客与演艺人员在贺兰山下共同跳起“胡旋舞”。 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

2023年的中秋节邂逅国庆节,连休8天的超长黄金周成为中国民众走亲访友、出门旅行的好时机。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赶景点”的游玩方式已成过去时。中新社记者注意到,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沉浸式文旅产品正异军突起,以独特体验和强互动性的特点,让游客身临其境“触摸”风景,也让许多厚重的历史“活”了起来。

和马玉琴一样,许多游客假期期间都选择来到了贺兰山下的“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体验这场长达268分钟的沉浸夜游,在艺术碰撞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从羯鼓鼓声到悠远羌笛,从西域幻术到胡旋舞,从边城剑客飞跃天桥决斗,到黄河民俗婚礼现场……每晚华灯初上之时,7大板块的16种精彩演艺和36出连台好戏轮番上演。非镜框式的舞台、近在咫尺的表包養行情演,让游客可与演员擦肩而过,甚至上演一场即兴演出。在这里,游客不再是被动地观赏包養者,也变成了演艺作品的共同创作者。

“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内随处可见的舞台包養持续演出。 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

据了解,自6月10日开业以来,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80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仅9月29日至10月5日,景区的接待人次已超过9.23万,实现收入1200.32万元。

这座主打沉浸式夜游的特色文旅小镇,也带动了景区及周边“夜经济”的发展。“本以为景区很早便会结束营业,晚上得回到市区。但这次的游玩时间线不仅拉长到了晚上,还在山下的温泉民宿感受了远离喧嚣的静谧,更品尝了品质在线的特色美食。”来自宁夏中卫的游客佘钰初次体验后便表示,今后会推荐更多外地朋友来感受。

不只在宁夏,陕西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包養行情“桂月秋思·望长安”系列活动、湖北武汉的“夜上黄鹤楼”、山东济宁的“尼山圣境”、上海天文馆等旅游新产品新场景在各地轮番上演,沉浸式游览,正成为文旅产业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年轻游客的游玩首选。

“作为年轻游客,我们更愿意融入景区,在参与、经历、体验的过程中,领略文化魅力,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往,这样的旅行更有意义。”佘钰说。(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内蒙古:查包養心得以学促干推动“三农三牧”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日前,内蒙古农牧厅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包養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主题教育的各项要求,对全厅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

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要求任务目包養标,做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4篇文章。围绕内蒙古“两件大事”(努力完成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推动落实体现农牧特色的学习一批经典理论、领悟一批前沿思想、发展一批青年党员、选树一批先进典型、组织一批特色活动、转化一批调研成果、办好一批促发展惠民生实事、检视整改一批问题、建成一批数据项目库、形成一批长效机制等“十个一批”重点举措,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養網比較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三农三牧”(农业、农村、农民,牧业、牧区、牧民)工作的强大力量。要主动担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搞好统筹兼顾,加强宣传引导,抓出成效、抓出亮点。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第七巡回指导组负责人指出,内蒙古农牧厅肩负着推动全区“三农三牧”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保障粮食和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进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做好农牧厅的主题教育,对于推动全区农牧业发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建设意义重大。农牧厅党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聚焦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具体目标,贯通融合重点措施,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指导组将与农牧厅党组同频共振、同题共答,确保主题教育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动员部署会结束后,内蒙古农牧厅按照主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安排,举办学习贯包養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期专题读书班。内蒙古农牧厅二级巡视员吴忠岩表示,包養網通过读书班集体学习和研讨交流,参学人员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核心要求和战略部署,内蒙古农牧厅将不断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具体行动和务实成效。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从五年成绩单看找九宮格聚會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从五年成绩单看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新华社记者陈炜伟、严赋憬、王悦阳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发展大有可为。

2019年5月,教學場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近5年,中部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创新发展打造新引擎

列车悬空而挂,在城市穿梭“飞行”……在湖北武汉的中国光谷,国内首条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光谷光子号”展现满满科技感。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光谷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

只需语音指令,就可创作AIGC图片、应用程序、简历等产品,在安徽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入驻企业超过2000户,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中国声谷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从光谷到声谷,中部地区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优化重组4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量子通信、自主安全计算机、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加速实现产业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从空中俯瞰大众安徽MEB工厂,一辆辆大货车陆续排队进入园区,运送物料;步入车间,AGV小车有序往来,准备出口欧洲的订单正在这里抓紧生产等待交付。

短短两年半时间,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市建立了一个新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并与多家中国企业进行电动化、自动驾驶、电池等领域的全面合作。2023年,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6.8万辆個人空間,同比增长60.5%。

安徽的汽车、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江西的航空……中部地区制造业打造众多亮丽“名片”。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创新蓄积起澎湃的发展势能。2019年至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由21.8万亿元增长到27万亿元,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区域协同拓展新空间

加快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联环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同城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计划》亮出发展“施工图”。

湖南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形分布,近年来,长株潭发展能级不断攀升,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四成,成为推动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放眼中部地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河南、山西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湖北、湖南、江西积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徽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山西中部城市群竞相涌现……

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拔地而起,恰似一个个区域经济“发动机”。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6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4万元,与全国人均GDP差距逐年缩小。

跳出中部看中部。近5年,中部地区不仅立足自身定位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

3月1日凌晨,一架满载货物的波音747-400货机平稳降落于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这是南昌—比利时列日货运航线恢复运行的第一班航班。

江西南昌临空城投集团贸易事业部负责人方蕾介绍,航线一周定期往返4次,将进一步缩短南昌、比利时列日两地之间的货物运输时限,提高物流效率,畅通江西至欧洲“赣货赣出”航空物流大通道。

将发展的目光看向世界,积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日渐完善,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

會議室出租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河南、湖私密空間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共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区域内融合互动、融通互补,区域外在高水平开放合作方面迈出新步伐,中部地区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绿色崛起描绘新图景

山西运城平陆县三湾大天鹅生态湿地公园,广袤的湿地一望无际,在此栖息的大天鹅或展翅翱翔、或游弋休憩,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

近年来,山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

中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重地。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部地区正实现绿色崛起。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系列举措增添中部地区“含绿量”,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千山竞绿,清波荡漾。近5年,中部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鄱阳湖、洞庭湖总磷浓度较2018年下降均超过20%,2023年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完成植树造林4769万亩、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1210万亩。

不只是良好生态环境,过去几年,中部地区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厚植民生福祉。

在湖南长沙,一部手机就能畅享便利美好的“指尖数字生活”:5000余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湘雅医院借助5G技术开展远程数字诊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易停车”平台将全市6000多个停车场联为一体小樹屋面向市民服务,已覆盖泊位10万余个……

近5年,中部地区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民生清单”让更多群众可感可及。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前不久,河南发布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方案,推动解决百姓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补齐民生短板,共享发展成果。

近5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万元增加到3.33万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三甲医院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谋创新、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中部地区崛起正绘就美丽新画卷。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找九宮格分享展的关键要素、机理分析及评价指标研究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制造业门类齐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量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虽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状况却依旧存在。要想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管理效率,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制造企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即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数智化融合转型中的“数”代表数字,强调信息化层面的网络、技术、数据等;“智”代表智能,强调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指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数据等有效信息,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引领作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运营、管理及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过程。

当前,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受到了政府与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的交汇与创新,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扣合点;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资源配置视角。认为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产能效率的提升、打破传统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能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生产成本视角。研究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质增效,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创新驱动视角。认为通过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有效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产品质量视角。认为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潜在的问题,提高生产链的运行效率及产品质量,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形成一个非线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该过程中存在以关键要素为载体的连续、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依据产业关联理论与系统动力学反馈原理,分别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等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强调关注动态而非静态、整体而非局部地分析各要素行为的变化,使该过程得到持续良性的运行和发展,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其发展的科学规律。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目标要素:通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迅速发展,制造企业基础将持续壮大、融合提速升级、创新驱动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主体要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过程,只有基于各项主体才能完成。主体要素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的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效果。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由不同主体要素组成的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和支撑,以产业融合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各主体实现多元共治,且发展伴随着整体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政府机构。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供引领与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利用数据共享、减税降费等方式来降低制造业转型的成本与风险,提高转型效率。

制造企业。制造企业是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执行者,也是转型的实现载体,是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主体要素。制造企业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品,更新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实现数智化融合转型。

“高校+科研院所”。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的转移及成果转化,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平台企业。平台企业指通过搭建一个数据信息存储、分享、浏览及互动的平台来提供服务的企业总称。平台是各类数据的集聚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教學确地获取有效信息,降低数据资源搜寻成本,从而助力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

中介机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与金融机构、数据管理中心等中介机构息息相关。转型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等组织可有效促进融资需求的形成;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推进数据在市场内的教學高效流通,逐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从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挥数据管理中心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

消费者。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提高客户体验;反之,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企业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从而助力制造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各主体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与数据为基础、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数智化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平台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实现,进而助力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动力因素与障碍因素2个部分。

动力因素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而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等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效果。因此,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企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数智化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建立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定程度上会大力促进企业转型;人才已成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政策制度。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与环境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推行起来会有更加清晰的方向,也更容易实现目标。

创新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企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改善生产及管理模式,优化产线流程;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并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令创新引擎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激励作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不仅包括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创新,还包括数字化的企业文化,以及数字化企业氛围的创建等。数字化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企业家具有数字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在企业环境中有知识交流等;数字化企业氛围,在企业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理念的应用,形成了一种积极、创新、高效、协作的文化氛围。

市场结构及需求变化。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市场结构及需求的变化。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逐渐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制造企业唯有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提升,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国内及行业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及行业背景来看,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退,整体技术水平与工业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传统制造业的劣势不断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急需通过数智化融合转型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价值链驱动。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较低地位,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较晚、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实行“底端向上”的制造业升级路线,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因此,一定程度上,价值链的驱动可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

障碍因素

产业基础与技术支撑不够坚实。我国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比较薄弱,部分企业设备尚未基本实现自动化,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在不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下,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难免受限,缺乏安全稳定性,面临着被发达经济体势力制约、冲击的风险。

数据开放共享受到阻碍。数据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公共数据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未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体系,这导致数据实用性不高、可获得性弱、应用成果不突出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制造业数据涵盖了设备、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在数据采集、存储及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数据安全隐患。数据一旦被篡改或传播,将会导致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失衡,甚至威胁到企业与客户的隐私安全。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与路径分析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可视为一个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上述对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可知,该过程中包含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稳中有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利用数字技术,依托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实现自身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流程的数智化融合转型,不断催生制造过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展示该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明确地了解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前文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及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参与、受多种影响因素作用、追求最大效益的融合发展过程。

流图是用清晰直观的符号刻画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变量的性质,进而阐述复杂过程的反馈形式及控制规律,为深入研究打基础的一种图形表示方法。主要包括4个基本要素:状态变量,描述积累效应的变量,也是过程运行的核心变量,本文构建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的状态变量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速率变量,与状态变量相对应,是描述过程中积累效应变化快慢的变量,本文所构建的速率变量为转型发展有效性、转型发展不适应性;辅助变量和常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存量或流量,描述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

为了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本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进行分析。

政府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政务应用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社会各项数据信息实现有效聚集、分散程度降低,从而促进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但此时若没有与数据安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隐私数据信息有被泄露的风险;与此同时,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政府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对制造业的协同反馈作用,有效辅助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提升制造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成果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调控,并形成有益循环,进而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发展。

制造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制造企业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都会有所增强,进而提升企业的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另外,企业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不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绿色发展能力与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的正反馈循环。通过该正向反馈,企业会继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促进更多创新产出,推动该系统高质量发展。

“高校与科研院所”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一方面,高校通过为制造企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加强企业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提升企业的共享會議室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是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强科研院所数量及人才、数据等资源的聚集程度;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同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可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资本支持,进而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最终提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通过这一良性反馈,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会进一步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积极性。

平台企业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数字平台企业的参与下,可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数据信息集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能力,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速度从而降低数据资源的搜寻成本,提升企业的数智化融合转型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制造与服务数字体系的建设,可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优化生产线,进一步形成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有益循环,实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

中介机构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完善企业创新融资体系,金融机构可为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创新研发、营销宣传等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并提升企业的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实现;金融机构在得到投资回报后会继续增加投资,由此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一些数据管理中心的参与可促进数据要素在企业间的有序、安全流通,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的生产要素配置能力,推动企业更好地进行数智化融合转型,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消费者驱动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分析。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消费者会进一步参与其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监督与反馈。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监督平台的搭建也为消费者创造了监督发声的平台。公众既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监督者;通过监督平台加强公众对企业的监管作用,推动企业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在消费者发挥监督作用的过程中,会促使企业的数智化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数字化的需求体验得到满足,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监督治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路径分析

在前文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关键要素及逻辑分析基础之上,基于代表性、重点性和精简性原则,依据系统动力学循环反馈原理选取相关变量,利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图1),运行之后可以发现,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反馈回路共有19条,分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发展的循环过程,揭示系统发展的机理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图1可知,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该系统,而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内部变量;并且,该系统中存在着众多反馈回路,不同回路之间相辅相成,纵横交错。通过运行Vensim PLE软件可以得出最为核心的6条反馈回路来反映该系统实际运行的状况。

路径1: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性→(+)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2: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程度→(+)政府数字战略的实施→(–)社会信息分散程度→(–)数据资源可获得性→(+)企业数据泄漏风险→(–)制造舞蹈場地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负)。

路径3: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金融机构资金供应能力→(+)企业金融风险应对能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4: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产品质量与创新程度→(+)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5: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创新资源投入研发程度→(+)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生产制造效率→(+)制造业数智化生产管理水平→(+)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路径6: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公众参与治理程度→(+)公众监督作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市场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正)。

除了上述6条主要的反馈回路外,该模型的其他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因果关系,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进而形成一定的反馈回路(反馈环)。通过反馈回路的信息可知,在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主体要素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即:一种主体可以影响另一种主体,进而对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相应影响。每个反馈环都存在一定的极性——正反馈环具有自我强化的效果,负反馈环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系统中正反馈环数量要大于负反馈环,这说明系统的自我强化作用要比自我调节作用更大,在正负反馈环的共同作用下,系统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前文对不同主体驱动下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逻辑及路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网络模型;其中,各个主体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同一目标要素在该系统中运行。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依据关键要素与机理分析,以网络模型中的状态变量作为一级指标,以反映系统中各要素的现实状态;根据前文得出的6条路径,本文设计包括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项一级指标,以及数字基础、企业基础、数字化水平等14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对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细分行业之间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的横向评价,也适用于不同发展时间阶段的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纵向评价。

本文通过厘清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主要研究脉落与关键问题,提炼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与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产业关联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的综合网络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该网络模型揭示的运行机理与路径,从产业基础、两化融合、创新驱动、质效提升、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制造业数智化融合转型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孙小强、高秀云、王玉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青海10部分到九宮格講座力推農牧平易近和脫貧生齒失業增收

原題目:青海10部分力推農牧平易近和脫貧生齒失業增收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邢生祥

近日,青海省人社廳、省發改委等10部分結合印發告訴,設定安排年度共享會議室農牧平易近和脫貧群眾轉移失業任務,打造“青海e失業”特點任務bran爸爸被她說服了,他不再生氣了。反而是對未來的女婿敬而遠之,但媽媽心裡還是充滿了不滿,於是將不滿發洩在嫁妝上。別d,多措并舉增進農牧平易近和脫貧群眾轉移失業增收,年內時租力爭轉移失業106萬人次以上。

本年,青海強化跨區協同轉移失業,樹立常態化跨九宮格區域職位信息共享機制,普遍1對1教學搜集發布合適農牧區群眾技巧程度的失業職位信九宮格息,經由過程“點對點”方法展開轉移失業職員保送任務。落實勞務掮客人獎補和脫貧群眾跨省務小樹屋工一次性路“夢?”藍沐的話終於傳到了藍雨華的耳朵裡,卻是因為夢二字。況補貼等政策,激勵農牧平易近和脫貧群眾失業增收。

同時,青海實行以工代賑幫扶失業,激勵優先帶動脫貧分享群眾和監測幫扶對象、易地搬家個人空間生齒和鄉村低支出生齒介入家教以工代賑項目扶植,拓寬農牧區群眾失業增收渠道。成長幫扶車間當場失業,加年夜失業幫扶車間認定力度,對合適前提的失業幫扶車間,按規則小樹屋賜與資金補貼,激勵支撐失業幫扶車間成長強大,按規則落實相干優惠政策,堅持農牧區休息力當場就近失業職共享空間位。

時租會議青海用好公益性職位兜底失業,堅持村落公益性職位範圍總體穩固,光伏公崗、護路員、生態護林、河湖管護等各類村藍玉華揉了揉衣袖,扭了扭,然後小聲訪談說出了她的第三個聚會理由。 “救命之恩無法報答,小姑娘只能用身體答應她。”落公益職位優先安頓合適前提的脫貧生齒和監測幫扶對象。時租空間培養勞務九宮格brand帶動失業,安身財產“四地”扶植,培養強大具共享會議室有平易近族、地區舞蹈教室、財產教學特點的“青海拉面”“柴達木枸杞采摘”勞務brand,鼎力推動農旅融會成長和家“我媽的病不是舞蹈場地都治好了嗎?再說了,就湊上幾句,豈能傷神?”裴母笑著搖了搖兒子,搖了搖頭。政辦事“一示范、多領跑”三年舉動,進步群眾失業的東西的品質和務工支出。

此外,為保證企業用工穩崗失業,青海建立人社辦事專員靜態跟進重點扶植項目或嚴重招商引資項目、各類企業用工需求信息,小樹屋供給用工領小樹屋導、職位僱用、政策受理等“一企一策”辦事,全力支撐市場主體穩固擴展職位。舉行“東風舉動”等“12+N”公共失業辦事專項運動,為用人單元和農牧區休息力精準教學搭建對接平臺,完成“月月有運動、周周有僱用、不時有辦“我知道我知道。”這是一種敷衍的態度。事”。本年,青海對有培訓意愿的群眾,供給多範疇、適用性強的個人工作技巧培訓,周全進步其轉移失業才能。實行非遺傳承人群研培打算,連九宮格續展開“雨露打算+”失業增進舉動,展開村落“新農夫”直播電商和家政辦事行業技巧培訓,增進農牧區群眾更高東西的品時租空間質失業。

小樹屋 舞蹈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