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挎著包包去趕擺_中去九宮格見證國網

春節,瀾滄大集分外熱鬧。拉祜族姑娘娜兒如約而至,她的小攤上手作的挎包和民族服飾琳瑯滿目,圍滿了當地的居民小樹屋和遠方的來客。
  瀾滄大集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這里居住著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多個少數民族。
  在云南,趕集也稱趕擺。華燈初上,瀾滄江支流南朗河畔,兩公里長的瀾滄街燈火通明,吆喝聲此起彼伏。十里八鄉的村民匯聚于此,買年貨、添新衣、備家用。年前的趕擺晝夜不息,從周六傍晚持續到周日。
  靜坐一角看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如同欣賞一場鄉村時裝秀。不同民族的阿嬢們身著民族服裝,挎上各瑜伽場地具民族特色的包包,在集市上穿梭,挑選年貨。在這里,獨具特色的挎包是趕擺的標配,不分男女老幼。
  會議室出租“這些挎包可是我們的‘身份證’。”娜兒一邊忙著招呼顧客,一邊自豪地介紹,小挎包有大學問,看他們的服飾就能判斷是哪個民族,再細一點還能分清楚是哪個支系的,她補充道,“葫蘆包球球是拉祜族,白粉繡包是哈尼族,簡約流蘇是傣族……”
  “在這個集市上,時尚品味的體現全靠一個包。”娜兒笑著說。她的攤位前,五顏六色的挎包掛滿,吸引來來往往的趕集人駐足挑選。她介紹道,近兩年來生意特別好,不止本地人喜歡這些包包,外地來的游客也喜歡,“最多一天能賣幾十個包,有人專程為了買包來趕瀾滄大集,還有身在國外的人專門托本地家教人代購。”
  “這個包既好看又實用,很適合買回去當伴手禮。”一位顧客邊說邊挑選心儀的包包。
  一個個包包通過趕擺走出邊陲山鄉,甚至越過重洋到海外,這讓娜兒十分自豪,她覺得趕擺不僅是一場交易,更是一場文化的交融和情感的交流。
  “趕擺是生活在江畔居民的傳統,城鄉小樹屋大集是一個地方社會經濟狀況的窗口,是人們生產生活一個重要場所。”年過半百的吳婭紅回憶小時候趕擺時,貨品沒那么豐富,來的都是周邊村民,挎包的顏色也沒現在那么豐富。
  得益于交通的發展,周邊縣區來趕擺的人越來越多,場地逐漸不夠用,就搬到了南朗河畔新街。“百公里外西雙版納那邊的人也會組團乘著大巴過來趕擺,也不用上前去問來自哪里,他們一下車看包包就能區分是哪個支系的傣族了。”吳婭紅說。
  挎著不同花色款式包包的鄉親們摩肩接踵、來來往往,在瀾滄集市上相遇。阿孃背著拉祜族風格的葫蘆包,買了傣家口味的糯米飯,阿姐挎著傣式流蘇包,給朋友買了一籃布朗族農戶種的水果。
  每到周末,在這個兩公里長的集市上,春賣時令野蔬、夏擺山林鮮果、秋售珍稀藥材、冬銷農家山貨。從附近山上摘下來的多依果,到來自南半球的車厘子,四季都有不同的東西,唯一不變的是人們身上挎著的包。
  在瀾滄縣勐朗鎮勐濱村松山林村民小組的拉祜包編織合作社里,拉祜族婦女們正專注地編織著拉祜包。這些飽含著民族特色與手工智慧的包包,不僅暢銷于周邊縣市,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合作社帶頭人李曉花介紹,2024年她的公司僅靠生產民族服飾就獲得了200萬元的收入。
  不止瀾滄,在云南的許多鄉鎮每周都有趕擺日,挎著包包去趕擺的人們,“擺”出了多民族融合的風景,也“擺”出了鄉村振興的春天。多彩的紋樣在這里各美其美,各民族在集市里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瑜伽教室共同迎接新春到來。

(本報記者王賢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