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馬黃,我馬白。馬色雖分歧,人心本無隔。共作游冶盤,雙行洛陽陌。長劍既相曜,高冠何赩赫。各有令嬡裘,俱為五侯客。猛虎落圈套,壯夫時屈厄。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這是李白所作《君馬黃》一詩。李白詩作,時光年夜多災考。此詩多以為作于潯陽獄中。安史之亂之際,李白站隊過錯,幾致殺身之禍。
《君馬黃》是漢樂府古題,按明人胡震亨說明,這是一首隱言結交不終,各奔工具的詩歌。“共作游冶盤,雙行洛陽陌”這句,或暗指天寶年間與高適同游梁宋的舊事。“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則有對老友見逝世不救的訓斥之意。
李白、高適年紀相當,經過的事況了開元天寶的亂世,又同度了安史之亂的濁世。兩人同有極強的政治理想,均喜談王霸之略,并恥于常科。
兩人的經過的事況確切互為鏡像,高適在《舊唐書》中被以為是唐代詩人中在政治上最為勝利的一位,而李白則如白居易所說,成為苦命詩人中的最為沉溺墮落之人。
李白與高適、杜甫相會同游于睢陽(今商丘)梁園,是文學史上一次到處頌揚的詩人會議。三人登平臺、獵孟諸、出琴堂、進酒臚,論交懷古。杜甫至暮年寫詩回味,稱“二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李白那時雖有《秋獵孟諸夜回置酒單父東樓不雅妓》,但詩中并無友誼敘及。高適寫有《宋中別周梁李三子》一詩,有“李侯懷好漢,骯臟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反倒對李白“狂言”“掉禮”的做派隱約有勸戒之意。
片子《長安三萬里》,以高適、李白的友情為主線,但把李白與高適歸納為平生好友,有點想當然了。三人固然詩文酬唱多篇,但卻未留下到處頌揚的佳作。高適除在宋中寫稀有首關于李白詩句之外,畢生再未有念及友誼的詩作,李白也是這般。
高適不久在梁園寫下《別董年夜》,“莫愁前路蒙昧己,全國那個不識君”成千古名句,董年夜或是吏部尚書房琯的琴師董庭蘭,友誼都比李白深。
《舊唐書》疑點不少
“高適者,渤海蓨(tiáo)人也。父從文,位終韶州長史。適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給。”《舊唐書》對高適的記錄,多有疑問之處。
高適本籍山東渤海。唐時已無渤海郡,渤海為郡,暮年高適被封為渤海縣侯。可是蓨是漢代地名,在明天的河北景縣。
對于高適門第,《舊唐書》只簡單述及其父當過韶州長史,韶州長史不外正六品上,高適似乎出生不高。據學者高勛初考據,高適實在門第顯赫,祖上闊過。其祖高偘(kǎn,同侃)是唐高宗時的一代名將,曾活捉突厥車鼻可汗,交戰過高麗,官至隴右道持節年夜總管。最后封為平原郡建國公,食邑兩千戶,陪葬昭陵。
高適和王之渙是發小。史載“(王之渙)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高適是五陵少年這個官二代的圈子里的。
高適二十歲時西游長安,恃才自信,“舉頭看君門,屈指取公卿”,終極求仕掉敗。掉意而回,旅居梁宋,此后三十年,混跡漁樵,躬耕取給。《舊唐書》說他“以求丐取給”,高適有田有地,不至于沉溺墮落到行乞的田地,至少是找親友故交接濟。
《舊唐書》載“適年過五十,始留心詩什”,高適五十歲才器重寫詩?五十歲以前高適詩作現存191首,代表作《燕歌行》是在38歲時寫的。五十歲后,高適宦途順遂,創作卻少得不幸。安史之亂后,高適僅存詩近10首,多為奉和應付之作。從亂后創作多少數字上看,杜甫約700余首,李白200余首,高適作品寥寥。
梁宋在哪里?
考核高適平生,梁宋之地是主要地標。
梁宋指哪里?史上有爭議。一說梁宋是兩個處所,梁指開封,宋指商丘。梁宋就是開封商丘一帶。如有名學者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說:“史乘上稱其(高適)郡看在渤海蓨縣,而他的現實住地則是梁宋一帶,并沒有固定地址。”
據姚俊成《關于高適兩個題目的切磋》一文,梁宋指的只是商丘一地,此說更公道。
漢初設梁國,以睢陽(今商丘,在唐代天寶元年改宋州為睢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宋州)為都城。開封在唐代稱汴州,在戰國時稱年夜梁,是魏都城城。高適數次到開封,在詩中均稱開封為“年夜梁”,既不消梁,也不消汴州的稱呼。
高適與商丘相干的詩歌有40首。李白、杜甫和高適同游商丘梁園。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中說“一朝往京國,十載客梁園”,杜甫在《贈李白》詩聚會場地中說“亦有梁宋游,方期識瑤草”。唐代很能夠習氣用梁宋指商丘。
梁園又有“東苑”“梁苑”“菟園”“雪苑”“竹園”等別稱呼。《別韋從軍》詩說:“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雁池是梁園一景,梁園是高適早年的躬耕之地。李白在梁園也假寓多年,留下名篇《梁園吟》,感嘆“梁園雖好,終非家鄉”,還傳播出一段“令嬡買壁”的情史。
杜甫暮年回想三人同游梁宋,寫下《遺懷》一詩,此中有“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之句。杜甫犯了個罕見過錯,把商丘梁園的平臺和開封的吹臺混為一談。開封古吹聚會場地臺是戰國時梁惠王所筑,而商丘梁園平臺,是西漢梁孝王所建。
同游三年 就此不見
高適生年多有爭議。李白生于701年,杜甫詩中明言“昔者與高李”“憶與高李輩”,高適年事能夠比李白要年夜一點。三人中杜甫年事最小,和高適、李白相差十歲多。
李白、杜甫和高適同游梁宋,詳細時光異樣不斷定。
宋人多以為在開元二十五年。明代錢謙益注杜詩,以為是在天寶三載(744)秋冬,這一說法獲得近代聞一多、郭沫若、肖滌非等學者認同,也是今朝公認之說。
至于李杜瞭解在先,仍是高杜、高李,再有三人梁宋之游的道路是怎么走的,都史載不詳,至今存疑。據學者孫欽善《高適年譜》:
天寶三載。高適在宋中。“夏,與李白在單父相會,二人偕游梁宋自此始”。“秋,杜甫亦介入同游”。
天寶四載。“春至夏,與李白同等游開封、洛陽等地”;
天寶五載(746)。高適客居東平,“夏,北海郡太守李邕西來濟南郡、東平郡,與適有詩贈答,并相會同游。高適與杜甫同游齊魯亦自此始”。
同年“秋,與李白、杜甫由東平同游濮陽一帶”,“冬,與李白、杜甫同游北海郡,會李邕”。三人從單父、梁宋、開封、洛陽再到山東,同游三年。
此后,李白于魯郡送杜甫回長安,高適隨李邕至北海。李白高適各奔工具,再無相見之時。
杜甫是三人情誼的紐帶。杜甫贈高適詩十七首,別的還有二首直接說起高適。贈李白詩十四首,還有一首直接贊美李白。
高適贈杜甫詩,傳世的只要二首,都是進蜀后的作品。李白贈杜甫詩,也只要兩首,都是在山東時的作品。
一個向西 一個往南
唐代,從戎進幕、效率邊境,是中小庶族田主文人除應試赴舉之外,博取功名的主要道路。
自從藩鎮體系體例初步成型,河北地域與河西地域就成為唐廷邊防政策的兩翼。三十多歲時,高適曾北上薊門,欲進信安王李祎幕不果。他初次踏進宦途,是在天寶八載(749)受推薦,當了封丘縣尉。但“拜迎主座心欲碎,鞭笞黎庶使人悲”,兩年后憤然離往。
天寶十二載(753),高適終于進幕河西,投進名將哥舒翰帳下,任掌書記,是幕府中的文職。哥舒翰曾攜高適進朝, 在玄宗眼前力薦高適。年過五十的高適迎來人生騰達的轉機點。
李白異樣選擇了進幕之路。在高適進幕河西的前一年,他就曾北上幽州,追求獲取邊功的機遇。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之亂”迸發。高適和西奔,李白南下,兩人選擇了分歧的人生標的目的。
高適輔佐哥舒翰鎮守潼關。及至潼關淪陷,玄宗出逃,高適“自駱谷西馳,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謁見玄宗”。唐玄宗下聖旨,表揚高適“立節貞峻,植躬高朗”,擢為諫議年夜夫,賜緋魚袋。
李白在洛陽淪陷后,攜老婆宗夫人奔亡,隱居廬山。至德元載(756),永王李璘率海軍至九江時,三次征召李白進幕。李白不聽宗夫人勸戒,寫了《別內赴征》三首詩,選擇參軍。
安史之亂迸發次年,唐玄宗采納了宰相房琯“諸王分鎮”的提出。
“諸王分鎮”一事一經發布,高適“認為不成,上皇不聽”。肅宗召高適商討,高適“因陳江東短長,且言璘必敗之狀”,于是肅宗任高適為淮南節度使。
高適忙著搬援軍
“諸王分鎮”是一個步驟昏招,如學者周勛初評述:
所謂分鎮之議,亦不外效西周初期封建諸侯藩屏周室之故伎,實則分鎮之后,南北各擁重兵割據,必致對峙。李璘壟斷江淮租賦,把持唐王朝經濟命根子,無異扼李亨之咽喉。李亨居長輩之位,且已即位置,瑜伽教室豈容李璘為之爭取?故此議一出,必致內。
肅宗在靈武即位后,命永王回蜀,永王不從。于是肅宗命高適伐罪永王。未及高適收兵,永王手下便紛紜團圓,永王兵敗被殺。至德二載(757)春,李白逃至彭澤被捕,系于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中。
李白深陷潯陽獄中,曾盼望獲得高適援手,請當兵高適的秀才張孟熊轉交共享空間謁詩二首,把高適比作漢之張良、霍往病。高適并無回應。
片子《長安三萬里》中,高適委托郭子儀往營救李白。李白和郭子儀互救的故事,源于唐代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文》,后來經《警世通言》《今古異景》等大舉歸納,在平易近間廣為傳播。不外學界廣泛以為故事不成信。
對李白伸出援手的,確信的有御史中丞宋若思、江南宣慰使崔渙和宰相張鎬。李白出獄后,參加宋若思幕府,不久遭到放逐。究其緣由,在于他經手寫了兩篇表章,分歧時宜地提出肅宗遷都金陵,廢棄南方。
高適此時在忙什么?安史之亂,最為慘烈的一戰,恰是產生在三人同游的睢陽。張巡、許遠以6800人逝世守睢陽,兩人均和高適有深交。平定永王之亂后,高適一向忙于四處修書搬援軍,但包含宋若思在內的周邊唐軍紛紜按兵不動。比及高適同張鎬一路率軍抵達睢陽時,睢陽已淪陷三日。
士人風尚分南北
自漢末南北決裂,士人之風尚隨之也有南北之分。
《隋書》記魏征所論唐代士人文明的南北差別:“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掉之年夜較也。
唐初倡導儒學,但唐太宗偏好東晉書法、六朝詩歌,與他詩文唱和的年夜多是南人。開元時代,唐玄宗仍是儒道并舉,到了天寶年間,便同心專心吃苦,尋求永生,愈發傾慕道教。在翰林院侍詔中,有相當一批羽士。李白帶有蜀中道家的習慣和做派,恰是在此佈景下,被唐玄宗召進翰林院的。
李白的伴侶圈,年夜多出自南邊。在蜀中,對他思惟影響最年夜確當屬蓬菖人趙蕤。其著有《是非經》,屬于縱橫家一派學說,對李白影響很年夜。李白動輒有游說人主、立談知我、直取卿相之志,可謂先秦游士縱橫之遺風。再如蜀中的陳子昂、荊楚的孟浩然和吳越之地的賀知章、張旭,才是李白深交。
李白之所以選擇站隊永王,也和永王幕中招徠了大量荊楚人士有關。
顯然,高適和李白有地區差。與李白比擬,高適和杜甫的友情,卻是“友誼老更深”。
杜甫是河南人,杜家是本地看族,晉代名將杜預之后。高適和杜甫同為北人,門第附近,自梁宋之游后,也一向堅持詩文唱酬。高贈杜詩現存2首,高適至蜀中任職,對杜甫賜與不少照料,其作《人日寄杜二拾遺》,以“愧爾西北東南人”喻杜甫,是高適五十歲后,為數未幾的真情之作。清代響亮吉曾說:“高常侍之于杜浣花,……始可謂之詩文良知。”李白和高適,談不上厚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