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包養網17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游客在油菜花海中游玩。
近日,四川省安州区迎来赏花最佳季节,金黄的油菜花、雪白包養網的李花、粉红的桃花把田园装扮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吸引游客踏青赏花。
当地政府挖掘乡村优美田园风光资源,今年从3月8日至4月8日,开展系列文化民俗、体包養網 花園育娱乐活动,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1 2 3 4 5 6 > 包養網
男士ED救星,讓人生更性福。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包養網心得3月29日,推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包養網计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包養網绿色发展基金会主办,旨在推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关于“政府主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战略要求。
3月29日,推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活动现场。
2024年1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发布实施。这是中国自1992年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于2021-2022年度担任主席国组包養網织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推动签署“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出台以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是结合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所制定的最新行动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部署。
本次会议发布了《“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同促进绿色发展”倡议书》,呼吁政府部门、企业、教育科研机构、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一起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共建包養行情地球生命共同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大湾区建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力量布局不断完善,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顺利运行,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建成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超50个,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获批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试点单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包養”连续4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国家纳包養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揭牌。
二是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不断深化,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强化,广汕高铁开通运营,深中通道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开通旅游试运营,香港机场三跑道正式启用,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投入运作。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投入使用,“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等口岸通关改革深入开展,累计开通航线57条。要素跨境流动更加高效便捷,内地与香港、澳门“跨境一锁”全面实施,粤澳口岸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通行量突破100万辆次,珠海和香港机场合作“经珠港飞”项目落地。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超6万人,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账户超37万户,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超30万亿元。“债券通”上线运行,“互换通”落地实施。规则衔接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有序实施,投资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堵点进一步打通,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湾区标准”标识正式上线。职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超320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横琴与澳门试行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粤港实现108项高频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三是民生领域合作更加紧密,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构建。港澳居民来大湾区内地就学就业更加便利,广东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8万人,48所院校支持香港学生升读本科。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7家,孵化港澳项目4800余个。高品质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增至19家,累计批准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7个、医疗器械21个。香港服务提供者在粤开设或运营养老服务机构7家,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近3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院澳门医学中心投入试运营。“美丽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大湾区分中心正式启用。
四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推出首批18项法治示范城市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大湾区司法研究中心揭牌,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成立。横琴粤澳合作更加深入,鼓励类产业目录、“分线管理”等政策文件出台,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全线贯通,中国—葡语系国家技术交流合作中心落户,澳门新街坊开售。前海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条例,深港联合发布支持风投创投联动发展“18条”、打造知识产权创新高地“16条”,落地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南沙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上市碳酸锂期货及期权,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揭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招收首届本科生。河套深港科创合作起势良好,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建成开园,科研机构跨境资金调拨“科汇通”试点启动。
向纵深推进大湾区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亟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日前,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大湾区建设作了进一步部署。我们将按照领导小组部署安排,进一步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与粤港澳三地及有关部门一道,狠抓政策措施实化细化,加快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以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细化支持横琴开发建设政策举措,加快产业资源导入,确保如期完成2024年第一阶段目标要求。完善前海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优势叠加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法定机构治理模式。加快推进南沙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南沙在营商环境建设、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先行先试。实施好河套深圳园区规划,强化“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支持深港口岸经济带和香港北部都会区联动发展。包養網比較
二是以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带动科创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建设“数字湾区”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体包養平台推薦系互动对接。
三是以设施联通和规则衔接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提升港口群和机场群整体竞争力。优化口岸功能和布局,在更多口岸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一地两检”。提升港珠澳大桥使用效率,发挥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效能。进一步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等试点,深化“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等金融互联互通举措。深入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深港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继续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四是以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为着力点,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落实好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政策措施,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生活。创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统筹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支持港澳实施青年就业和实习计划,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围,鼓励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深入实施“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等举措,推动粤港澳三地在民生领域融合发展。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3月22日至24日,由中交二航局等承办的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交通智能建造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
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成立
本次会议围绕“数智赋能 交通强国”主题,设置了一个主论坛、五个分论坛,聚焦当前交通智能建造重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交流展示交通智能建造包養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上,中交二航局首席科学家张鸿以“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题作报告。据了解,中交二航局以桥梁智能建造为突破口,融合工业互联网理念,搭建了以工业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发展”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为特征的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在超大沉井基础建造、超高混凝土桥塔建造、装配式包養平台推薦建造、数字建造等多个场景中实现了转型升级,研发了千米级斜拉桥建造技术、海中超大跨悬索桥建造技术、超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研发了一体化智能筑塔机、R20000-720型塔式起重机、TD5000-30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等重大装备,助力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常泰长江大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会议现场
据悉,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长。交通智能建造分会是中国公包養路学会成立的第16个分会,也是首包養網 花園个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分支机构,通过包養集聚国内外交通建造领域优势力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造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唐林 晏久顺 童志阳)
在马利村的足球场边,一名村民用手机直播比赛(1月21日摄)。
交流西藏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平均海拔约3700米,念青唐古拉山与他念他翁山环绕境内,怒江穿行其间。“马利镇第七届‘迎新杯’足球赛”在该镇马利村一座简易球场上展开。
“虽然还是尘土飞扬,但比以前已经好了不少。”嘎玛群美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布满乱石的荒地。当时还是時租空間高中生的嘎玛群美便组织周边喜欢足球的孩子平整土地,插上木棍作球门,成为这座球场的雏形。
如今,嘎玛群美从西藏民族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回乡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喜欢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也都希望有一座宽阔平整的球场供孩子们运动。于是,已为人父的嘎玛群美与村里的其他爸爸们带头翻新時租场地共享會議室,组织球赛。筹措经费、购买物料、平整球场、修理设施……在爸爸们的带动下,几乎全村人都参与进来建设球场。终于,今年比赛家教場地如期在翻新后的球场举行,吸引了周边12支队伍参加。村民们品尝着酥油茶和风干肉,席地观赛,共迎藏历新年,一场乡村球赛成为这座藏东小镇的“世界杯”小樹屋。
目前,西藏全部74个县(区)都已拥有足球场,标准足球场的建设也在向基层乡镇拓展,仅洛隆县就有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足球场共6座,并计划新建、改造三个乡镇足球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利村的爸爸们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家门口的绿茵场上驰骋。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時租會議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高敬)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26日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市场表现平稳向好。小樹屋到去年底,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在国九宮格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赵英民介绍,我国的碳市场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组成,两个碳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時租空間,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他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两年半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制度规范日趋完善,市场活跃度逐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碳排放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作用日益显现。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了89%。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左右。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小樹屋,参与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82%,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加了近50%。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初开始以来,运行总体平稳。赵英民说,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的是鼓励各类主体自主自愿地采取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产生的减排效果经过科学方法量化核证后,通过市场来出售,从而获取相应小樹屋的减排贡献收益。
他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小班教學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的衔接,将更好地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激发绿色低碳创新动力,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小樹屋减碳,推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新华社南昌2月17日电 题:进组拍电影,村民变演员——江西横峰旧矿厂变“梦工厂”
新华社记者赖星
“电影马上就开拍了,你报名了吗?”今年春节期间,去江西省横峰影视基地当群众演员,成为横小樹屋峰县群众热议的话题。
1个月前,电影《坪石先生》剧组确定来横峰影视基地取景拍摄,档期安排在2月17日至20日,需要400多名“群演”。当地媒体向社会发出招募公告后,引来许多群众报名。
影视基地周边村的村民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在2月17日电影开拍当天,姚家乡后占村就来了40多人当“群演”。
图为村民柯修发在剧组見證等待拍摄。谢华忠 摄
“当‘群演’每天有100元收入,管三顿饭,晚上拍戏还有宵夜和加班费。”67岁的后占村村民柯修发已经拍过三次电影,算得上老“群演”了。
谁能想到,如今人头攒动的影视基地在数年前还是一片人去楼空的废弃矿厂。建于1958年的横峰县铺前煤矿在20小樹屋世纪90年代曾辉煌一时,后效益逐渐下滑。企业改制后,留下5公里长的煤炭运输铁路、2万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职工宿舍。该煤矿去年入选为首批江西省工业遗产。
“家门口拍电影,村民也能当演员”这样的场景之所以能時租場地变为现实,得益于横峰县践行“两山”理论,将铺前煤矿废弃矿山、铁路、办公楼等进行整合开发,打造影视基地。
横峰县委书记潘琍介绍,作为江西东大门,上饶与浙江地域相邻,往来密切,其中横峰至东阳市仅300余公里,处在横店影视产业辐射带动范围内,“许多前来考察的文旅、影视公司对横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工业遗产青睐有加,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影视基地的决心。”
两年前,当地引进浙小班教學江东阳市乾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古装戏、民国戏、现代戏三个影视剧拍摄场地,打造出一个集影视拍摄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影视基地,昔日废旧矿区从“包袱”变身为“宝库”。
图为横峰影视基地火车拍摄场地。谢华忠 摄
“横峰影视基地的火车拍摄场地,老火车种类多,能开动起来,拍摄效果很棒,这在全国其他影视基地不多见,而且横峰乡村风景秀美,处处可以取景。”《坪石先生》剧组导演甘小二说。
自去年11月起,横峰影视基地已接待5个摄制组,当地群众参演300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还有5个摄制组已预定摄制场地,共需‘群演’3万多人次,可以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横峰影视基地家教负责人周忠良说。
这是在由原“世纪天乐市场”改造升级的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内時租場地拍摄的装修完成的办公区域(3月6日摄)。由华远集团承接改造的世纪天乐大厦项目——北京金融舞蹈場地科技中心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将引入金融科技企业入驻。改造中采用节能技术,使楼宇整体能耗降低30%,项目也获得了LEED金级认证。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小樹屋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交流定位,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市场疏解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北京市立足该区域在金融、科技、区位和空间上的优势,设立金融科技示范区,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经过多年努力,“动批”所在区域“腾笼换鸟”,已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截至目前,20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和時租會議专业服务机构聚集于此,这里成为金融和科技深度聚會融合的创新之地,为首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978-2023,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造就了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
2012-2023,更高举起的改革大旗,推动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更高举起伟大旗帜——“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深圳莲花山,一棵迎风而立的高山榕,挺拔茂盛,见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这是在广东省深圳市拍摄的深圳市民中心和莲花山公园一线(2020年10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12年12月,上任伊始第一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前往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登上莲花山,亲手种下这株高山榕。
2023年4月,岭南大地,春风和煦。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南下广东,深刻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长期不变的,一以贯之的。”
旗帜鲜明的宣示,源自深刻的历史自觉,彰显不渝的改革决心。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洞察新阶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
当改革指针指向新的刻度,把握新形势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当追梦征程进入关键时期,审视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改革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庄严而静谧。这里,是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宣示地。
1978年12月,在此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召开,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动员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涵盖方方面面……约两万字的文件,一份总揽全局的改革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铺展开来。
参与这次全会文件起草的一名成员回忆说,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最后是习近平总书记拍板定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波澜壮阔的改革背后,是领航者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担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
目标指向清晰明确,重大部署接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的伟大革命,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伟大变革,依靠旗帜领航。
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旗帜鲜明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强调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在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伟大变革,蕴含思想伟力。
无论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是改革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领衔,把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抓在手中。
权威人士透露,总书记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伟大变革,彰显果敢担当。
2017年4月,一则消息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雄安新区大学园图书馆(2023年10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从谋划选址到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一笔一画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描绘壮美蓝图。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把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雄安,新时代改革新地标,奋力探索中国改革新方向。
深圳,前海石公园。沿着通道走到尽头,一块宛如“扬帆启航”造型的巨石上,“前海”二字遒劲有力。
在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拍摄的前海石(2021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这一“特区中的特区”,为前海建设把脉定向。
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每逢这些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到改革地标、开放高地,重温改革历程、赋予改革新使命、部署改革新举措,不断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年4月21日,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指出: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45年的砥砺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改革开放无疑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科学把握路径方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成功?
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同时以“九个必须坚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宝贵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就明确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
同年12月3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彼时的河北,因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原因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在后续中央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的情况通报中,约60%篇幅在谈问题,一针见血、直指病灶。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次督察工作表示肯定,认为督察“发现了问题,敲响了警钟,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整改方向”,并明确要求“这项工作要抓下去”。
以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为突破口,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修订一系列重要环保法规……一系列改革扎实推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始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
为解决“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问题,在重拳正风肃纪反腐的同时,一体推进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向“和平积弊”开刀,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为解决办金钱案、人情案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改革蹄疾步稳、深入开展;剑指应试教育弊端,教育改革纵深推进,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根基……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通过!”
2023年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随着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按下表决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一系列改革内容中,“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备受关注。根据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这是在北京拍摄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不是对原有监管架构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全局、整体推进,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每一次都着眼进一步增强改革整体效应,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新时代改革开放,既抓方案协同,也抓落实协同、效果协同,在国企改革、科技包養網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些重要改革统筹推进,做到了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
202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10岁生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空中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2023年1月10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年来,上海自贸区立足实践探索、坚持制度创新,有力服务了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范围内各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总结提炼形成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有效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户籍制度改革从中小城镇开始,推及全国多地,最后在特大型中心城市开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公立医院改革入手,以医保体制改革破题,进而形成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先行开展,直至四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成立,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
从试点探索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再到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点与面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10月12日下午,江西南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2023年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2016年在长江上游重庆,2018年在长江中游武汉,2020年在长江下游南京……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4次专题座谈会。
在南昌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感慨地说:“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一以贯之地关注,蕴含着一抓到底的改革之道。
从强调发挥好督察重要作用,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到要求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再到强调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习近平总书记垂范引领下,全国上下逐步构建起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改革责任体系,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改在真处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2023年11月29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走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作为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重大改革,近年来,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让更多新市民、年轻人实现安居梦。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的郑岚予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自己租赁的新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考察中,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出发点。
一切由此启程,一切因此壮阔。
——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中选产品平均降价约70%,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74%、预计每年可节约67亿元……12月4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包養完成公示。
针对药价高、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包養網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建立集采制度。截至目前,9批集采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医保目录新增618种药品减负超5000亿元,药价虚高乱象得到有力纠治。
在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儿童ICU病房,医护人员为完成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的4岁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加油鼓劲(2022年1月1日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在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中,以3.3万元每针的价格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推进清洁取暖,百姓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被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庄墓镇枣林社区,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2023年9月1日摄)。新华社包養網记者 曹力 摄
以改革促脱贫攻坚,压实各级责任体系,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创造了8年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奇迹。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2020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打破多年的城乡壁垒,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强基金互济余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兜底保障,房地产制度改革为1.4亿多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题;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织密一张张民生保障网。
在山东省乳山市城区街道包養網排名腾甲庄村幸福食堂,志愿者为老人们配送午餐(2023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着眼长远根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要。
北京西城区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外卖骑手张先生正在家安心休养。
今年初,因送单时碰到护栏摔倒,张先生左腿粉碎性骨折。“没想到4.6万元医药费由职业伤害保障全报销了,平台还按照新规定给我发了1.4万元生活保障费。”他感慨地说。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对他们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做快递小哥也不容易,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方便”。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八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平台责任等焦点问题,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投入超20亿元建成各类服务站点13.08万个……快递小哥们权益保障的短板加快补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困难,我们要重视起来,不断解决。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
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为了蓝天碧水的生活新期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应人民新期盼、满足群众新需求,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
——汇聚智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推向前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80岁的严金昌,仍关心村里的土地改革。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清晰记得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调研的情景。
在当天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田野景象(2018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我们村拿了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第一批‘红本本’,13000多亩土地全部进行了确权,现在又率先探索‘股田制’改革。”严金昌笑着说,有了更多土地上的收成,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天津“一颗印章管审批”……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源自地方探索,并复制推广到全国。
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政务服务中心辅助填报区,市民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进行事项填报(2020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生机活力……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持续向前的磅礴力量。
乘长风破万里浪——“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又值岁末,京西宾馆,新时代以来的第12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牵动世界目光。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是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还是布局新一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都是关键词。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即将收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大幕将启。
环顾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前进路上,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打开崭新局面的关键一招、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定政治方向——
2023年立春刚过,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如期开班。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点明其中要义,“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从本质要求到重大原则,党的领导始终居于首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是贯彻改革全过程的政治主题。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沿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2023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将积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未来开辟新空间——
不久前,《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印发。80条开放新举措,以更高水平压力测试推进制度型开放。
11月1日,距离上海4000公里的新疆,国家设立的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乌鲁木齐揭牌。
一东一西,两块“试验田”,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实步履。从沿海、内陆到沿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地方考察调研,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
5月,河北,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6月,内蒙古,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9月,黑龙江,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江西,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1月,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这些座谈会中,有的是第二次开,有的是第三次,有的则是第四次开,彰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彰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逻辑力量。
这是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大手笔”: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这是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的“大棋局”: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未来之城”日新月异;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活力迸发……
这是位于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港(2023年2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一片片改革的高地、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不断延展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时空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作前,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五洲四海的新老朋友合影留念。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深刻内涵。
短短6天,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上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实打实的数字,为中国与世界携手创未来写下生动注脚。
这是2023年11月6日拍摄的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联接中国与世界的“展会矩阵”更加闪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11月17日,美国旧金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俯瞰山河。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必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始终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如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区域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利用效率不高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9年第二次到2019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耕地总面积减少了1.13亿亩,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始终威胁粮食安全。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我国确立了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保护地位,使之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保护红线的管控监测是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剧的人类活动对耕地保护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局部耕地出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作物结构单一、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耕地健康状况受损等问题。此外,气候变化也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温度升高、降水变率增大伴随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如干旱和洪涝灾害加剧等,深刻影响着耕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耕地管控状态的变化速度更快、强度更大、复杂性更高,如何对耕地管控状态进行高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地评估和监测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传统的耕地监测方法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周期长、时效性差、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及时、准确、动态的监测需求。大数据具有海量数据处理、快速分析、智能决策等优势。通过整合卫星影像、气象数据和土壤监测等多源数据,包養網实现对耕地利用状态多维度的高频、高精度监测,为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从而全面了解耕地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为农业规划、土地管理及粮食生产等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和数据基础。如谷歌基于遥感大数据和云计算构建了近实时土地覆盖制图平台(Dynamic World),实现了土地覆盖制图从静态到实时动态监测的新理念的转换,这为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范例。
本文旨在适应大数据时代科研范式变革的要求,积极推进耕地红线监管的大数据支撑。将从3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当前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现状;介绍大数据技术在耕地红线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沿技术,提出耕地红线监测的创新技术方案;提出大数据技术在耕地红线监测中的挑战、建议和展望。
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耕地保护红线政策的演变和监测的重要性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耕地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图1)。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初期对耕地资源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对耕地质量建设的逐步扩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耕地系统保护的不断延伸。这种发展变迁的路径和一系列耕地利用与保护的政策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耕地保护利用体系,从耕地数量保护逐步到注重平衡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这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表明这一系列耕地保护红线政策在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得以用不到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当前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向农业土地系统多维度信息的监测体系亟需构建
耕地监测的目的和内容不仅局限于统计耕地的数量变化,还要综合考虑耕地的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生态与健康等多个角度和层次的特征。耕地质量包括土壤肥力、质地等物理和化学特性;种植制度监测不仅要考虑耕地的种植结构、种植方式、种植效率等技术因素,还要考虑耕地的社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等经济因素;耕地生态状况监测不仅要考虑耕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碳汇等生态服务的贡献,还要考虑耕地退化等生态压力的影响;耕地的健康包括农药使用、污染物含量、食品安全等方面。
遥感技术在耕地数量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他维度信息监测方面需要耦合遥感和多模态数据进行协同监测。例如针对耕地的质量和侵蚀状况等需要更高的光谱和空间分辨率数据,以及更先进的技术算法进行准确地监测,并需要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进行耦合,来加强多元协同观测技术在耕地多维度信息监测中的应用。
耕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成果丰富,但一致性较低,标准化有待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2007年和2019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公布的耕地面积分别为20.31亿亩和19.18亿亩,相关数据以统计数据的形式按照区(县)行政区划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其数据被认为最具准确性、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然而,出于相关法律规定等原因,历次土地调查的原始图斑数据均未向社会公开。科研包養網团体和机构研发的开源耕地卫星遥感数据产品依然是当下科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数据源。
卫星遥感是当前耕地监测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Landsat系列数据、2014年欧洲哨兵(Sentinel)系列数据,以及2019年中国高分数据向全球用户免费共享以来,海量中、高空间分辨率的卫星开源数据逐渐成为遥感耕地制图的主要数据源。此外,2012年以来以谷歌公司为代表的遥感云计算平台,以其集成多源遥感数据、并行计算和向科研团体免费使用的特点,逐渐成为了耕地遥感监测的首选计算平台。遥感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数据产品的研制,例如以2020年为基准年、空间范围涵盖中国大陆地区的耕地遥感监测产品多达10余套(表1)。
然而,这些数据集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以我国2020年为基准年的12套耕地遥感监测数据集为例,超过53.55%的区域一致性较低(耕地产品一致性数量小于等于5),面积达190.25×104 km2(图2)。而完全一致性区域(12套耕地遥感产品均认为是耕地)比例仅占12.89%,面积为45.79×104 km2。其中,高一致性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势较为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分布的传统农业区。对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以北的戈壁地区、青藏高原、南方丘陵、横断山区等耕地破碎化地区,多套耕地数据的不一致性较大。图2中表明当前12套耕地产品面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面积整体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仍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因此,未来耕地红线的卫星遥感监测工作亟待加强行业标准的制订,提升数据的规范性。
科研与行业部门的对接和互动有待深化,数据共享有待加强
尽管近年来自动化分类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自然资源业务部门的耕地遥感保护执法在涉及实际应用场景时,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或完全由人工主导解译。以耕地违法占用遥感监测为例,由于耕地背景覆盖本身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而违法附着物在类别和尺寸、颜色形态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使得传统基于人工智能的目标检测算法在应用于耕地执法场景时常常出现“漏分”和“错分”等现象。然而,人工解译也存在时效性差、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受操作人员经验影响精度难以保证等一系列不足。
当前,我国耕地红线监测工作在科学研究和行业部门两个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在科学研究方面。除了上述耕地遥感监测产品外,在作物分布和耕地管理与利用方面,也已有“东北地区10 m分辨率主要作物分布数据集”“全国500 m分辨率灌溉耕地分布数据集”“全国1 km分辨率粮食作物物候数据集”“全国30 m分辨率冬小麦种植分布数据集”等大量遥感监测数据集公开发布。因此,如何将科学研究领域的进展更好的对接并服务于农业和自然资源等业务部门,仍需要科研人员与政府工作人员加强协作和共同努力。在耕地数据调查方面。自然资源行业部门投入了大量工作,例如自然资源部约每10年开展一次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也形成了高精度和权威性的数据产品,农业农村部自2008年起也组织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但这些调查均只提供统计报告而未公开原始数据。为了更好地统筹和节约资源,深化科学研究和部门应用潜力,有必要打破“数据孤岛”,进一步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与科研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开放。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对于应对当今最具挑战性和前所未有的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尤为重要。美国农业部的自然资源清单(NRI)项目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特征、水质等信息,每5年更新1次,数据向公众开放。同时,通过其数据中心共享了全国范围的农业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数据,但没有提供精细化的农户作物调查数据。欧盟统计局自2006年启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面积框架统计调查项目(LUCAS),通过每3年开展1次在欧盟28个成员国的调查,获取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并对外公开发布。欧洲航天局开放了部分较粗糙的遥感影像如10 m空间分辨Sentinel-2卫星等,但0.5—1 m分辨率的更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影像仍未全面向用户免费开放。因此,充分调研这些国家耕地监测数据共享的范围、形式、法律约束机制等对于我国耕地监测数据协同、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驱动下的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新范式
基于“遥感大数据+云计算+AI”的大数据科研范式
近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高分、资源系列等对地观测卫星,加之一些商业微小卫星和无人机影像,获得了大量的耕地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协同国外的遥感数据,为开展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此同时,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出现为遥感大数据挖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遥感云计算可以克服传统遥感数据处理的局限性,如硬件成本高、软件更新慢、数据共享难等,实现遥感数据的快速获取、实时处理和在线服务。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卫星图像或航拍照片进行处理,自动识别和监测非法占用、耕地扩张等农地变化,定期检查农地的利用现状并就违规行为进行预警。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耕地健康监测,监测土壤质量、作物生长情况和水资源利用,帮助农户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农田。
因此,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集成可以大范围、实时获取高精度耕地数据,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状况等多维度信息,从而助力实现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耕地状态历史演变过程的重建、极端天气灾害的耕地影响快速评价等(图3)。
大数据科研范式下的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
实现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现有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监测周期以年度为主,尚不能满足耕地动态化监管的需求。基于多模态遥感、云计算和AI等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国土要素的自动化、实时识别,进而服务于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高性能开源软件框架(如TensorFlow)中算法的进步及云计算平台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为更高空间分辨率和更高时间分辨率耕地数据集的发布创造了机会。因此,采用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耕地空间要素高精度快速识别和提高耕地应对安全威胁的响应速度和预警的准确性已成为发展趋势。
耕地管控状态的实时监测重点攻关红线范围内干扰活动的快速识别技术。针对自然和人类扰动信息难以快速、精准获取的难题,以高分辨率、多角度、多模式的光学、高光谱、雷达等多源异构海量遥感数据为主体,发展建设占用、开垦与种植、灾害损毁、盗砍盗伐、非粮化等地表形态扰动要素样本库构建技术。融合基于遥感云计算平台的并行计算与智能决策技术,发展多源广域示范区多样化场景空间红线管控要素模型智能适配方法,满足耕地红线安全底线管控关键要素快速、精准提取与识别。耕地红线管控评估预警技术,包括构建数量、质量、格局等耕地管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耕地红线评估预警模型工具。构建融合数量、质量、生态、格局、潜能、用途的耕地系统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和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管控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实现耕地红线管控风险的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
此外,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驱动的被动执行情况多,仍难以实现主动式监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仍需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进一步改进目标检测算法,考虑更多的地域特征和背景信息,以培养更为智能的算法来应对耕地违法监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执法效率与准确性,最终实现耕地保护执法的主动式精准监测。
“遥感大数据+云计算+AI”实现耕地状态历史演变过程的重建
为了重建不同历史时期的耕地演变过程,需要依靠不同数据源和方法来还原历史时期耕地状态和演变过程。例如,针对2000年以来的耕地演变过程,国内外利用卫星进行周期性的耕地资源调查监测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依靠中高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如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30 m)、欧空局“哨兵”二号卫星(Sentinel-2)(10 m)、美国星球实验室鸽群卫星(PlanetScope)(3—5 m)、国产高分卫星(0.8—10 m),通过数据融合、去云去噪、数据插值、滤波平滑等遥感数据预处理过程重建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集,再通过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等创新算法进包養網行遥感影像分类实现2000年以来的耕地历史演变过程重建。
针对2000年以前的耕地演变过程,主要依靠遥感数据结合农业统计数据(如面积、产量等),通过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M)来推测不同时期耕地分布格局,从而重建2000年以前的历史时期耕地分布格局。基于重建的长时间序列耕地历史演变数据集,采用Landtrendr等变化检测方法探测耕地变化的关键拐点与热点地区,分析耕地历史时期变化的时空演替特征。
“遥感大数据+云计算+AI”实现极端天气灾害的耕地影响快速评价
极端天气灾害的耕地影响评价包括灾害本身的快速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价2个方面。“遥感大数据+云计算+AI”为极端天气灾害事件的监测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方法支撑。Hao等结合多源卫星数据提出优化气象干旱指数(OMDI)和优化植被干旱指数(OVDI)实现了我国西南地区生物的干旱长时序时空格局的监测。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来捕获输入(在给定时间点再分析天气数据)和输出(在目标时间点再分析天气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将天气灾害预报速度相比数值天气预报(NWP)方法提高多个数量级。华为公司云田包養網奇团队研发了“盘古气象”(Pangu-Weather)AI天气预报系统,并发现和ECMWF HRES比较,该大模型在不同地区、不同热带风暴强度、不同预测时间上台风路径预测准确度都有明显优势。此外,Zhang等提出了一个名为NowcastNet的极端降水临近预报大模型,通过耦合物理规律和深度学习实现不同类型降雨率的精确预报,特别是以往方法难以处理的极端降雨事件。遥感技术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极端天气灾害发生后的耕地情况。利用云计算的高性能算力,结合AI算法对遥感大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耕地受灾面积、农作物损失等灾害影响特征。Chen等结合遥感云计算平台与变化检测方法,准确地刻画了2020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耕地受洪灾影响情况。基于多源遥感数据,Javed等探究了农业干旱与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潜在联系,发现中国极端干旱事件频次的增加是华北地区夏玉米产量和冬小麦产量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Dong等采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的归一化红外指数(NDII)和扰动指数(DI)2种方法评估了东北地区“巴威”“美莎克”“海神”3次台风对当地作物的影响,为灾后农田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建议与展望
统筹构建“面积-质量-生态-健康”耕地多维度信息监测体系
当前已有耕地监测研究主要集中在面积变化上,然而,考虑到现代农业的复杂性,包養多维度监测变得至关重要。应该纳入更多关键维度的考量,如耕地质量、作物种植结构、作物管理方式、耕地生态状况、耕地健康状态等。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监测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并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了解耕地的质量和健康状况可以帮助农户采取更有效的土地管理措施。同时,监测作物种植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可以支持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促进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提高耕地的生态适应性。
加强国产卫星和云计算平台在耕地监测中的能力建设
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日益丰富,多源异构海量遥感数据的融合而形成更高维度空间、光谱和时间信息的遥感数据立方体,提升特征提取和数据挖掘能力,是突破耕地系统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瓶颈的途径。未来,应完善国产陆地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增加发射和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完善“资源”“高分”等系列国产陆地遥感卫星观测体系,提高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增加反映作物光谱特性的波段,在国产卫星中可增加能够有效反映作物特有光谱特性的“红边”波段,提高对耕地系统作物长势、病虫害等遥感监测的准确性。以长光卫星产品“吉林一号”为例,截至目前已有108颗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实现对全球任意地区每天35—37次亚米级重访观测,在时间敏感度较高的耕地非法占用等红线监管业务场景中有重要应用前景。未来,应该注重国产陆地资源卫星和商业卫星大数据的协同利用,更好地助力耕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本底要素和动态的客观、真实、准确、实时监测。
加强地块基本单元等关键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提升监测精度
通常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没有充分挖掘像元相邻的空间信息,从而造成一些分类错误及“椒盐现象”的问题。在遥感监测耕地的过程中融合地块基本单元的信息,构建耕地基础地块信息数据库,能够提高遥感监测耕地的准确性,显著降低遥感影像分类结果的误差和噪声。地块基本信息是连接遥感监测与农业部门实际应用的桥梁,将地块基本单元信息与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数据共享整合。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和前沿的图像分类分割技术,辅以现场调查验证,通过边缘检测或者空间信息聚合等前沿的图像分割的技术,能够实现地块信息的精准识别。但目前地块信息提取在高分遥感数据的可获取性、复杂景观地区地块信息提取、大尺度地块信息连续监测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推动科学研究与部门业务间的数据高效互通和安全共享
协同对接耕地科学监测数据与部门业务数据,并在数据标准规范制定的基础上进行共享,可以在提高农业管理效率、灾害风险应对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国内外在耕地数据共享等方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数据的共享开放与安全保障的权衡需要由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来负责统筹。需建立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农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发布等环节均需要制定法律、数据共享的标准和元数据规范,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格式、内容标注、质量控制等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共享数据的质量。建立明确的用户申请流程,研究者按照规范提出申请,负责部门进行审核批准,签订数据使用协议,避免数据滥用,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性。
耕地保护红线管控监测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测系统(CSPON)
耕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建设可以推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全面监测耕地质量变化和粮食生产动态,科学预警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正在推进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试图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中的统一网络架构、算法模型、数据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健全数据共享等基础性政策标准,其中,耕地红线管控状态监测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遥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仅能丰富规划实施监测的方法论,更为构建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理论和监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机遇。需要重新审视监测的目标、指标、方法和评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规划实践相结合,打造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新机制。
(作者:董金玮、崔屹峰、陈曦、杨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邸媛媛、高璇、宁佳、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蔡玉梅,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编审: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