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链的好技术到产业链的新应用(科去九宮格空間技自立自强)_中国网

图①:王绍良正在组装检测稀释制冷机部件。

本报记者 徐 靖摄

图②:浙江宁波晶钻科技公司生产车间訪談内,机器人正在工作。

张超梁摄

图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供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

制图:沈亦伶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自身直接研发形成成果转化,院校和企业形成共同体,这样的趋势、方向是对的,要快马加鞭,把激励、促进政策进一步抓好。

如何打通堵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制度创新、院企合作、强化激励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编  者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

在广东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超有两重身份——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

创新中心实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楼下”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1.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包含了入驻企业办公室、共享实验室以及会议室等配套设施。

“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也能激励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转化的更多可能性。”钟超说。

“把好点子在实验室里变成新技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说,让实验室里的新技术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需要一个好的转化机制,使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尽快与产业结合起来,真正变成生产力。而深化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不仅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广东,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广东省科技家教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军介绍,目前广东有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孵化器、众创空间均超过1000家。同时,广东全面推进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并持续优化高水平、多层次的实验室和平台体系,丰富高质量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项目在鼓励企业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发,说明国家在大力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发展前景,钟超信心很足,九宮格“希望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能够成功转化。”

搭建平台、企业研发,打通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概念验证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小樹屋

“我们从事超快激光微纳加工领域研究,这是一个集基础研究与应用一体化的国际前沿领域,由于技术门槛高,想要实现技术突破并转化成适配市场的产品,难度不小。”石理平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教授,在他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验证市场前景、评估产业化潜力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去年初,他的项目入选浙江杭州市西电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项目库,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场地、政策、人才等多维度支持,从进入概念验证中心项目库,到注册成立公司、产品首次成功应用于相关防伪技术验证工作,再到收获一系列订单,全程只用了1年。“中心非常了解初创企业需要什么,特别是从概念孵化到企业化运营,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指导,助力我们实现‘从0到1’的突破。”石理平说。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杭州已陆续建起30个概念验证中心,积极推动相关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在浙江宁波,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通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舞蹈教室研发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有规模体量、有技术沉淀,才能在风口来临时紧紧抓住。”宁波晶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安介绍,该企业聚焦金刚石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仅在产品、工艺装备、加工装备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也围绕行业需求持续迭代、拓展应用。

据了解,宁波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自民营企业。“我们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近3年累计获得市区两级各类研发奖励和补助近千万元。”张军安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加快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及‘从0到100’的颠覆性创新。”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晶钻金刚石产业园和高水平研发中心正从设计蓝图变为现实,这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了信心。

目前,浙江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全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开辟壮大智能光伏、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赋权改革、强化激励,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

安徽合肥市高新区,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组装着设备。“我们生产的设备叫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对量子计算机的芯片或者部件进行冷却的设备,通过创造极低温的环境,保证量子计算机稳定运行。”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说。

“经过近3年攻关,我们在量子计算的极低温制冷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果没有赋权改革,我们的成果产业化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王绍良说。

2021年3月,中科大作为国家级试点,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将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这种模式既可简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时的国有资产管理程序,有效吸引社会资本、风险资本,也能规避相关风险。安徽省还遴选了安徽大学等多家高校进行试点,积极探索。

从2023年6月立项到10月初顺利投产,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从无到有只用了短短不到3个月。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获得相关科学研究院及大小樹屋学销售合同金额500余万元,同时与国内多家大学、实验室等单位达成意向订单。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中科大试点经验,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发改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以前科技成果转化采用‘先转化、后奖励’模式,财政经费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无法直接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安徽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处长刘沛沛介绍。

针对此类问题,采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安徽通过改革职务科技所有权,把学校留存的所有权让渡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获得全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学校不持有转化公司的任何股份,但是通过转让协议享有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根据近年来有关单位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出等情况,最终106家单位参与改革试点。“赋权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刘沛沛说。

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从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等方面推动成果转化;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专利转化运用进行专门部署;制定《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一系列部署,一项项探索,让创新家教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华全媒+丨在去九宮格見證爸爸们修的足球场上踢一场村级联赛_中国网

在马利村的足球场上,球员们在拼抢(1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平均海拔约3700米,念青唐古拉山与他念他翁山环绕境内,怒江穿行其间。“马利镇第七届‘迎新杯’足球赛”在该镇马利村一座简易球场上展开。

“虽然还是尘土飞扬,但比以前已经好了不少。”嘎玛時租群美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布满乱石的荒地。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嘎玛群美便组织周边喜欢足球的孩子平整土地,插上木棍作球门,成为这座球场的雏形。

如今,嘎玛群美从西藏民族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回乡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喜欢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也都希望有一時租場地座宽阔平整的球场供孩子们运动。于是,已为人父的嘎九宮格玛群美与村里的其他爸爸们带头翻新场地,组织球赛。筹措经费、购买物料、平整球场、修理设施……在爸爸们的带动下,几乎全村人都参与进来建设球场。终于,今年比赛如期在翻新后的球场举行,吸引了周边12支队伍参加。村民们品尝着酥油茶和风干肉,席地观赛,共迎藏历新年,一场乡村球赛成为这座藏东小镇的“世界杯”。

目前,西藏全部74个县(区)都已拥有足小樹屋球场,标准足球场的建设也在向基层乡镇拓展,仅洛隆县就有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足球场共6座,并计划新建、改造三个乡镇足球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利村的爸爸们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家门口的绿茵场上驰骋。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1   2   3   4 九宮格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小樹屋 20   21   22   23   24   25   >  

中国国产去九宮格會議商用飞机ARJ21和C919首次亮相老挝_中国网

新华社万象3月5日电(记者马淮钊 赵旭)中国国产商用飞机1對1教學ARJ21和C919日前首次飞抵老挝万象瓦岱国际机小班教學场,并在当地开展地面静态展示和演示飞行。

国产商用飞机ARJ21和C919于2月27日拉开东南亚演示飞行序幕,计划在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講座印度尼西亚开展演示飞行。小樹屋此次飞抵老挝的国产商用飞机刚刚结束在越小樹屋南的演示飞行,于3日首次飞抵老挝万象瓦岱国际机场,4日在当地进行静态展示時租空間,其中ARJ21飞机在万象至老挝北部城市琅勃拉邦的往返线路演示飞行。

老挝国家广播电台5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国产商用飞机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其先进的设计将进一步推动1對1教學全球航空工业向环保方向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共享空間

此次演示飞行主要验证国产商用飞机对老挝机场和航线的适应性、机场地面服务设备的适配性、特殊飞行程序的适用性和航线运营的经济性,并展现飞机良好性能,为开拓后续市场打下基础。中国商飞公司4日还在老挝航空公司总部举行了产品推介会。

老挝航空公司总经理坎拉·蓬马万表示,中国国产商用飞机内外部设计符合国际标准,机上设施和服务便利舒适,飞机安全性也有保障。

中国商飞公司介绍,ARJ21飞机自2016年6月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累计向国航、东航、印尼翎亚航空等客户交付127架,累计运营400余条航线,通航140余座城市,安全运送旅客超1100万人次。其中,由印尼翎亚航空运营的2架ARJ21飞机,以雅加达为基地开通了4条航线,通航5座城市,安全载客超10万人次。

去九宮格私密空間图片故事丨退休重返讲台的“单腿教师”有了接班人_中国网

这张拼版照片的上图:在广西灌阳县洞井瑶族乡野猪殿小学,李祖清老师(右)在办公室备课(2016年3月22日摄);下图:赵艳老师(左)在办公室备课(2024年3月27日摄)。

现年69岁的李祖清自19岁开始一直在广西灌阳县洞井瑶族乡九宮格野猪殿小学教书。1981年,他在一次家访归途中被毒蛇咬伤右脚。之后他戴着假肢重返讲台,用一条腿支撑起山区孩子的求学梦。2016年3月,记者采访时发现,因没有新老师愿意到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学校教书,已退休一年多的李祖清老师接受返聘仍坚守在讲台。

1對1教學日,记者又来到野猪殿小学,看到一位年轻老师领着学生早读,琅琅书声在山间回荡,“单腿教师”李祖清有了接班人。

这位年轻教师叫赵艳,1998年出生的她曾就读于野猪殿小学,李祖清正是她当时的老师。2020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野猪殿小学,接过李祖清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家教交流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为什么又回来?赵艳说,这片大山养育講座了她,她愿意回到小樹屋母校,培育更多渴望知识浇灌的大山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放飞梦想。她希望能和老师李祖清一样,当一名好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查包養網心得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纪实_中国网

   

1978-2023,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造就了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

2012-2023,更高举起的改革大旗,推动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新境界,为包養網價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更高举起伟大旗帜——“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深圳莲花山,一棵迎风而立的高山榕,挺拔茂盛,见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这是在广东省深圳市拍摄的深圳市民中心和莲花山公园一线(2020年10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2012年12月,上任伊始第一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前往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登上莲花山,亲手种下这株高山榕。

2023年4月,岭南大地,春风和煦。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南下广东,深刻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长期不变的,一以贯之的。”

旗帜鲜明的宣示,源自深刻的历史自觉,彰显不渝的改革决心。

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洞察新阶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

当改革指针指向新的刻度,把握新形势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当追梦征程进入关键时期,审视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改革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庄严而静谧。这里,是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宣示地。

1978年12月,在此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此召开,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动员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恢宏画卷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引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涵盖方方面面……约两万字的文件,一份总揽全局的改革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铺展开来。

参与这次全会文件起草的一名成员回忆说,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提法,最后是习近平总书记拍板定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波澜壮阔的改革背后,是领航者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担当。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法治与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作出决定,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

目标指向清晰明确,重大部署接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的伟大革命,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伟大变革,依靠旗帜领航。

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旗帜鲜明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强调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在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改、为谁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伟大变革,蕴含思想伟力。

无论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是改革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领衔,把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抓在手中。

权威人士透露,总书记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70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项,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构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伟大变革,彰显果敢担当。

2017年4月,一则消息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大江南北——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是雄安新区大学园图书馆(2023年10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从谋划选址到规划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大量心血,一笔一画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描绘壮美蓝图。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把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赋予雄安新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雄安,新时代改革新地标,奋力探索中国改革新方向。

深圳,前海石公园。沿着通道走到尽头,一块宛如“扬帆启航”造型的巨石上,“前海”二字遒劲有力。

在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拍摄的前海石(2021年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这一“特区中的特区”,为前海建设把脉定向。

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每逢这些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到改革地标、开放高地,重温改革历程、赋予改革新使命、部署改革新举措,不断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年4月21日,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指出:

“新时代10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45年的砥砺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改革开放无疑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科学把握路径方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成功?

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同时以“九个必须坚持”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宝贵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就明确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包養網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

同年12月3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彼时的河北,因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等原因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在后续中央督察组向河北省反馈的情况通报中,约60%篇幅在谈问题,一针见血、直指病灶。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次督察工作表示肯定,认为督察“发现了问题,敲响了警钟,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整改方向”,并明确要求“这项工作要抓下去”。

以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为突破口,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修订一系列重要环保法规……一系列改革扎实推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始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项改革。

为解决“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问题,在重拳正风肃纪反腐的同时,一体推进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向“和平积弊”开刀,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为解决办金钱案、人情案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改革蹄疾步稳、深入开展;剑指应试教育弊端,教育改革纵深推进,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根基……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成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通过!”

2023年3月1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随着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按下表决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一系列改革内容中,“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备受关注。根据改革方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这是在北京拍摄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不是对原有监管架构的修修补补,而是着眼全局、整体推进,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每一次都着眼进一步增强改革整体效应,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新时代改革开放,既抓方案协同,也抓落实协同、效果协同,在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些重要改革统筹推进,做到了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

202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10岁生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空中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2023年1月10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率先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年来,上海自贸区立足实践探索、坚持制度创新,有力服务了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数据显示,10年来,全国范围内各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总结提炼形成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有效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对重大改革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户籍制度改革从中小城镇开始,推及全国多地,最后在特大型中心城市开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公立医院改革入手,以医保体制改革破题,进而形成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3省市先行开展,直至四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成立,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

从试点探索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再到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点与面有机结合,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10月12日下午,江西南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2023年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2016年在长江上游重庆,2018年在长江中游武汉,2020年在长江下游南京……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4次专题座谈会。

在南昌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感慨地说:“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一以贯之地关注,蕴含着一抓到底的改革之道。

从强调发挥好督察重要作用,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到要求干部“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再到强调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习近平总书记垂范引领下,全国上下逐步构建起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改革责任体系,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改在真处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人民”二字重千钧——“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2023年11月29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外来人口占比高的闵行区,走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作为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的重大改革,近年来,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建设,让更多新市民、年轻人实现安居梦。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多的郑岚予热情地将总书记迎进自己租赁的新居:“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

考察中,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出发点。

一切由此启程,一切因此壮阔。

——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中选产品平均降价约70%,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74%、预计每年可节约67亿元……12月4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完成公示。

针对药价高、看病贵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取消实行60多年的药品和耗材加成,建立集采制度。截至目前,9批集采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医保目录新增618种药品减负超5000亿元,药价虚高乱象得到有力纠治。

在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儿童ICU病房,医护人员为完成靶向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的4岁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加油鼓劲(2022年1月1日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进口药物,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每针价格近70万元。在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中,以3.3万元每针的价格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到推进清洁取暖,百姓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被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庄墓镇枣林社区,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2023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以改革促脱贫攻坚,压实各级责任体系,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创造了8年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奇迹。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2020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打破多年的城乡壁垒,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强基金互济余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兜底保障,房地产制度改革为1.4亿多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难题;为中低收入群体减负,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从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织密一张张民生保障网。

在山东省乳山市城区街道腾甲庄村幸福食堂,志愿者为老人们配送午餐(2023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着眼长远根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要。

北京西城区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外卖骑手张先生正在家安心休养。

今年初,因送单时碰到护栏摔倒,张先生左腿粉碎性骨折。“没想到4.6万包養網元医药费由职业伤害保障全报销了,平台还按照新规定给我发了1.4万元生活保障费。”他感慨地说。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对他们面临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存在‘漏保’、‘脱保’、‘断保’的情况”“做快递小哥也不容易,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方便”。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八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平台责任等焦点问题,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投入超20亿元建成各类服务站点13.08万个……快递小哥们权益保障的短板加快补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困难,我们要重视起来,不断解决。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推进改革的新标尺。

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为了蓝天碧水的生活新期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应人民新期盼、满足群众新需求,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郑重承诺。

——汇聚智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推向前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80岁的严金昌,仍关心村里的土地改革。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清晰记得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调研的情景。

在当天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田野景象(2018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我们村拿了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第一批‘红本本’,13000多亩土地全部进行了确权,现在又率先探索‘股田制’改革。”严金昌笑着说,有了更多土地上的收成,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天津“一颗印章管审批”……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源自地方探索,并复制推广到全国。

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政务服务中心辅助填报区,市民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进行事项填报(2020年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生机活力……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持续向前的磅礴力量。

乘长风破万里浪——“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又值岁末,京西宾馆,新时代以来的第12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牵动世界目光。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无论是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还是布局新一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都是关键词。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即将收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大幕将启。

环顾国内,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包養;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彰显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前进路上,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打开崭新局面的关键一招、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定政治方向——

2023年立春刚过,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如期开班。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点明其中要义,“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为什么要强调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从本质要求到重大原则,党的领导始终居于首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是贯彻改革全过程的政治主题。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沿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概念,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工人在流水线上作业(2023年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革点燃创新引擎,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将积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未来开辟新空间——

不久前,《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印发。80条开放新举措,以更高水平压力测试推进制度型开放。

11月1日,距离上海4000公里的新疆,国家设立的第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乌鲁木齐揭牌。

一东一西,两块“试验田”,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实步履。从沿海、内陆到沿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地方考察调研,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

5月,河北,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6月,内蒙古,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9月,黑龙江,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10月,江西,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1月,上海,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这些座谈会中,有的是第二次开,有的是第三次,有的则是第四次开,彰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彰显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逻辑力量。

这是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大手笔”: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这是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的“大棋局”:

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未来之城”日新月异;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先行、活力迸发……

这是位于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洋浦港(2023年2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一片片改革的高地、一个个开放的前沿,不断延展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时空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作前,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五洲四海的新老朋友合影留念。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道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深刻内涵。

短短6天,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上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实打实的数字,为中国与世界携手创未来写下生动注脚。

这是2023年11月6日拍摄的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发布稳外资24条政策措施,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联接中国与世界的“展会矩阵”更加闪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

11月17日,美国旧金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俯瞰山河。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必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南北查包養網站比較换礼”带火多地特色农产品——土特产亮出不少“隐藏款”_中国网

近期,随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冰雪旅游进入旺季,以黑龙江、广西两地游客互换砂糖橘、蔓越莓特产礼品为代表,国内南北各省份互赠包養網心得特产带动了多款“隐藏土特产”走俏,如黑龙江蔓越莓、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安徽鹅肝等,也引发消费者对这些“隐藏款”特产的关注。

“隐藏款”特产为何能“出圈”?如何抓住机遇,做强农村土特产,擦亮特色农副产品品牌?

“一朝成名天下知”

——随着春节临近,在年节消费升温、跨省旅游火热等因素推动下,许多“隐藏款”特产进入公众视野

近期,11名广西儿童到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研学,由于身着橘黄色外衣,被网友冠以“小砂糖橘”称号。为回馈东北朋友对“小砂糖橘”的照顾,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将满载砂糖橘和武鸣沃柑的“爱心回礼”发往哈尔滨。同时,黑龙江省抚远市的10万盒蔓越莓也发往南宁市,由当地商务部门向市民免费发放。

云南的1万份松茸饼干和1万盒鲜花饼、广西桂林的柚子、贵州的折耳根和洋芋、四川的鱼子酱……随各地游客一同前往哈尔滨的,还有各地土特产,其中就包括一些人们不太熟悉的“隐藏款”特产,使这次礼品互赠成为一场全民热议的“农业大摸底”。

“最近到了采购年货的时候,我看到各地游客互赠礼品,认识了很多‘隐藏款’特产。”上海市民王欣说:“我经常买进口商品,知道法国鹅肝、加拿大蔓越莓、俄罗斯鱼子酱、澳大利亚龙虾、日本抹茶等‘洋特产’,没想到国内都有‘平替’,‘土特产’一点也不‘土’。”

低调的“隐藏款”特产,何以“一朝成名天下知”?其实,在消费者视线之外,“隐藏款”特产早已开始积蓄力量。

产量占全国抹茶总产量的1/4、培育出全国最大的抹茶企业、带动数万名茶农致富……贵州抹茶产业正拔节生长。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大片茶树随坡铺展、层层叠翠。梵净山脚下,坐落着贵茶集团投包養资建成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其中就有世界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

“贵州抹茶的质量和产量都在快速发展。”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多云雾等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如今,该集团耗时多年研发生产的高品质抹茶,获得了国际消费者广泛认可,“欧标抹茶”产品畅销海外市场。

厚积薄发是这些“隐藏款”特产的共同点。“皖西白鹅”饲养历史悠久的安徽六安,通过引进原产于法国的“朗德鹅”,实现朗德鹅鹅肝年产量超3800吨,占全国鹅肥肝产量三成以上;四川雅安借助优质冷水资源,推动鲟鱼养殖业异军突起,鱼子酱年产量超50吨,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次互赠特产的“主角”黑龙江省抚远市,早在2014年就从北美引进蔓越莓,种植面积超4200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包養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南北换礼推动众多“隐藏款”特产进入大众视野,一方面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红利不断释放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近年来,陕西西安、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等地的经验表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曹慧包養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

——由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不注重差异化营销等原因,不少名优特产因缺少知名度而无法发挥其潜力

“一朝成名”之前,许多土特产也曾经历“无人问津”的状况。

“四川、重庆位于西部内陆,竟然出产龙虾、鱼子酱”“高大上的法式鹅肝,原来是安徽特产”“以前只听说过日本抹茶,现在才知道贵州抹茶也很‘能打’”……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坦言,此前对这次“火出圈”的许多土特产闻所未闻。许多网友也感慨,本省“隐藏款”特产“藏得太深”,自己作为本地人也鲜有所闻。

“隐藏款”特产在“火了一把”的同时也引发思考:不少农副产品在当地的种植、养殖历史并不短,有些甚至有上百年之久,什么原因导致它们未能广为人知?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院长韩俊友认为,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有种类繁多的特色农副产品,一些特产未形成全国性品牌效应实属正常。这些特产虽然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效益,但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此前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品牌。

专家指出,由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不注重差异化营销等原因,不少名优农副产品因缺少知名度而无法发挥其潜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许多特产没擦亮品牌,一是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大量供给市场,消费者日常见不到;二是农产品易受冷藏保鲜等条件约束,销售半径有限;三是经营主体市场影响力不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议价权较低、营销渠道受制于人。”曹慧说。

据介绍,目前多数地方农副特产的产业形态仍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贴牌”式生产比较多见。比如一包混合坚果,消费者只知道品牌是什么,但腰果是哪的、核桃是哪的、巴旦木是哪的,很少有人关注。

“主要还是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曹慧认为,由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许多土特产即使从原料加工成初级产品,也停留在“贴牌”阶段,无法形成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品牌。她说:“从市场化的角度看,土特产需要从‘产品’变成‘商品’;从产业化的角度看,则需要从‘产品’迈向‘产业’。这中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此外,缺少人才和龙头企业也是大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鼓励区域公共品牌发展,其中就包括人们熟知的五常大米、柳州螺蛳粉等,但是塑造品牌的主体还是企业,尤其是拥有庞大销售网络、成熟营销渠道的大型企业。”曹慧认为,许多地方名优特产品牌实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缺少大中型企业和平台带动。同时,一些地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农副产品所急需的懂经营、会营销的专业化人才供不应求。

“常将有日思无日”

——抓住短时内的“出圈”机遇,通过提升供给水平、丰富产品内涵等,长久释放“隐藏款”特产的品牌效应

土特产如何避免从“一朝成名”到“昙花一现”?

韩俊友认为,应当看到“隐藏款”特产背后蕴含的巨大品牌价值。各地特产应把握住“出圈”机遇,积极拥抱互联网。同时,也要坚守初心、保证品质,让“隐藏款”特产不再隐藏。

特产的品牌价值有多重要?以“宁波汤圆”为例,早年由于缺少地理标志等品牌保护,其市场曾长期被外地厂商主导。

为让“宁波汤圆不姓甬”的尴尬不重演,浙江省宁波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站出来为土特产“撑腰”。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镇,慈城年糕借助旅游业“快车”赢得游客喜爱;余姚市依托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培育榨菜全产业链,实现品牌价值超73亿元;慈溪市提升农业冷藏保鲜功能,通过错峰、错时、跨季销售增强蜜梨产品市场议价权,实现优质优价;海曙区蔺草产业从简单的种植加工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融入竹、藤、皮等原料,创新推出箱包、榻榻米、瑜伽垫等产品。

如今,宁波名优特产“群星闪耀”:镇海番茄、北仑花卉、鄞州雪菜、奉化水蜜桃、宁海望海茶、象山梭子蟹……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大力发展名优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养殖,一大批土特产擦亮名片、打出品牌,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网络流量总要退潮,更须“将有日思无日”。如何像宁波这样做好“土特产”文章?业内人士认为,应从土、特、产三个方面提升供给水平、丰富产品内涵。

“一些土特产目前只能做到‘土’,在‘特’和‘产’方面还有待提高。”曹慧认为,“土”即挖掘乡土资源,“特”即打造特色品牌,“产”即培育优势产业。

打造特色品牌——各地的农副产品应从品牌溢价中寻找附加值,以产品差异化的良性竞争取代产品同质化的低价竞争,走出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政府、企业、集体和农户应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协调,提高土特产的竞争力。

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品控最难。某一棵果树每一年、每一茬的果子都不同,只有做到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消费需求才有黏性。”专家认为,应在特定区域内围绕某一项优势产品,继续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形式的产业集聚,放大规模效应。

此外,还要补齐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短板弱项。“一方面,要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做好保障;另一方面,要拓展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元化营销渠道,通过拓展营销渠道、加强产品宣传等,不断破解新的流量密码,长久释放‘隐藏款’特产的包養網品牌效应。”曹慧说。(记者 汪文正)

查包養乡村医生赵金红 二十六年坚守张坊村_中国网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题:中国好医生|乡村医生赵金红 二十六年坚守张坊村

新华网孙蒙蒙

大约100平米的临街诊所,在功能上分为了诊室、药房、库房、煎药室、输液室,以及最里边摆张桌子应付吃饭的饭厅。诊所不大,室内的陈设也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第八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赵金红,已经在这坚守了整整26年。

一个人的使命是符合自己选择的包養網心得逻辑的,这个逻辑就是“因为”和“所以”。“因为”小时候见过家人村民看病难,“所以”坚定地选择了学医,并回到张坊村;“因为”离不开村里的病人,“所以”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作为党员,赵金红将“作为乡村医生扎根基层”当做自己的使命。

当被问及有什么优点时,赵金红摆摆手,“我说不出来”。但在病人面前她却能打开话匣子不厌其烦地询问、叮嘱“哪里不舒服”“疼吗?不疼起针了”“不输液也能好”……

回村

张坊村位于北京西南部。在轨道交通四通八达的北京,张坊村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也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直达市区的917路公交车全程58站,而张坊村位于倒数第二站,终点站为张坊公交场站。

赵金红毕业回村前,村里没有一个专业医生。

“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急症天地也难应。”赵金红十四岁的时候,妈妈因为中毒,情况危急。“当时交通条件不便利,连辆拖拉包養机也找不到,没有专业医生,差点耽搁包養網了。”从那时起,赵金红就萌生了学医当医生的念头。

卫校毕业后,赵金红主动放弃了留城的机会,回村当了一名医生。“1997年,那年我23岁。”赵金红摸着自己的头发感慨,“好多白头包養发了啊!”但依然可以从她棕褐色的大卷长发,蹭亮的高跟鞋,看出她对生活的热情。今年49岁的她,一笑鱼尾纹会爬上眼角,但是,她很爱笑。

“从来没有后悔过,为村民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赵金红回忆起年轻时的选择无怨无悔。

坚守

说起赵金红,70岁的村民顾伏霞说,“赵医生和别人不一样,人好、和气。我们都信任她,平时大人孩子都上这看病拿药。”

在卫生室外排队的李红武是河北涞水人,说起赵金红,李红武两口子有说不完的话,“不胡乱开药,医德好,药价很便宜,瞧病不急不躁的。”

不急不躁的赵金红,也有“害怕”的时候。“当时那个病人吓死我了,一进门我看他浑身起满了片状的荨麻疹、呼吸急促。这里没有抢救设备,慌了一下后,我赶紧先给他脱敏,同时叫家人去开车,立即把病人转入乡镇医院,医院又派120把病人送到了县医院。”最后,经过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赵金红放心不下,第二天又亲自去医院看望病人。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最多的一天到了200人次。半夜出诊的现象也很普遍,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儿只要一个电话,不管几点,赵金红总能及时赶到。

这些年来,赵金红坚持先治疗后付费,不以没钱为由拒绝治疗,“我能给他们减免的都减免了,想要赚大钱,当初就不会回来了。”她开药都是选最便宜最实用的,有的药只要两三块钱。“太贵的药,他们哪买得起啊?”

谈及农村的就医现状,赵金红略显骄傲地说,“村民的好多就医习惯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原来动不动就喊打针输液,我告诉他不需要;村民对疾病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知道很多疾病是可以早期预防的。”

其实,赵金红的好,大家都记在心里。疫情期间,她走到哪儿,村民们都会问家里缺菜吗?平时也会有村民们将蔬菜瓜果送来,有时是几个鹅蛋,有时是一把青菜,以及刚出锅的包子……

希望

心情不好时,赵金红会翻翻医书,或者爬上张坊古战道城楼远眺一会,望望不远处绵延的山,看看忙碌的村庄和村民。

“我儿子小的时候没人帮忙带,我就抱着他给人看病。忙起来没有空做饭,他经常挨饿。”赵金红回忆起儿子的成长经历,仍是满脸心疼。

“进城,一家团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留在张坊村,解一方村民之病痛?”2016年、2017年赵金红爱人所在的部队先后两次可以给家属安置工作,但在家庭和事业的选择面前,赵金红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了第八卫生室,放弃了随军指标。

赵金红也曾经问过自己,这样的坚守值不值包養得,但转念一想,要是走了,那村民怎么办。她用极短的时间说服了自己和家人,“还是服务百姓比较好,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就是大家快乐和健康。”

儿子李浩然今年22岁,医学专业毕业,目前在妈妈身边帮忙,他也慢慢懂得了赵金红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毕业前,赵金红曾问他,“现在农村缺医生,你愿意来吗?”李浩然说:“我愿意。”

这一刻,赵金红多年的愧疚释怀了。

作为乡村医生,赵金红是纯粹的。“我妈妈在专业方面特别严厉,我拿错一点药,就会被骂。从专业方面、乡村医生方面评价她,我觉得是满分。”

当谈到作为妈妈,她能得多少分时。李浩然的目光透过人群,看了几秒跑来跑去的妈妈说,“可能就没有那么高的分了,但肯定及格了。”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到2025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员素质和结构明显优化,待遇水平得到提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有效解决。”

“乡村医生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我会留下来,我相信,还会有更多人愿意来的。”伴着赵金红高跟鞋“咯噔”“咯噔”的背景声,李浩然这样说。

4月的张坊村,花椒冒新芽,在远离喧嚣的乡村,在偏远的山丘上,麻香清新的花椒叶向阳而生,生机勃勃……

凝聚起强国复兴的体育力量_中国发展门查包養網心得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凝聚起强国复兴的体育力量

新华社记者苏斌、王沁鸥、王恒志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整体谋划、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十年来,体育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和外延,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蹄疾步稳,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协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育实践

清晨在江苏南京夹江岸边,随处可见运动爱好者奔跑的身影。骆薇薇身在一群跑友中间,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位曾受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困扰几十年的花甲老人。

从走一公里都要气喘吁吁,到一年跑十几个半程马拉松,骆薇薇在身边人的鼓励下坚持运动健身已有五年。今年7月,她到医院检查时,结果显示健康的肠胃又回来了。“看见任何一个人,我都想拥抱对方。”骆薇包養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运动健身让骆薇薇人生重焕光彩的故事,是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运动是良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十年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

  9月3日,跑步爱好者在比赛中出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体育强国建设有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乌鲁木齐业余篮球圈内,一支名为“指挥官”的多民族球队小有名气。最早一起打球的队员已相识十多年,现在全队近50人,来自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东乡族等7个民族。“都从小伙子打成了中年人,家庭、工作都得照顾好。”元老球员宝音说。但只要能挤出时间,大家还是首选打球,“身体健康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我国2009年确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12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4月19日,市民在石家庄市裕华区丁香园公园球类运动场地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今年发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高架桥下建起体育公园、废旧厂房化身体育园区……这一幕幕变化正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1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健身圈”逐渐形成。到2021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7年天津全运会设立群众体育比赛活动19个大项、126个小项。发挥大型赛事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让老百姓有机会参与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是党和政府重视人民健康、推动全民健身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以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近年来冰雪运动在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被点燃。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

  10月1日,参观者在“冰丝带”的观众看台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哪怕这三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

少年强则中国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很多学校、家长的共识。让孩子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正成为不少学校和家长的努力方向。

广东云浮的张家城5岁时因意外失去部分右臂,篮球让他找到了自信。面对周围人“一只胳膊怎么打篮球”的疑问,张家城日复一日,练就了眼花缭乱的运球、熟练迅捷的变向、潇洒灵活的转身……“独臂篮球少年”视频走红网络。“篮球是我的梦想。”张家城憧憬着美好未来。

图为2020年6月4日,张家城(右)早课前在操场上和同学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每到下课铃响,操场都会瞬间沸腾,打篮球乒乓球、“编花篮”、在双杠上仰卧起坐……孩子们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超过3小时,全校536名学生视力全部5.0或以上。

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体育力量

2013年,常州姑娘陶婷婷辞去原先包養網的工作,立志在家乡办一场马拉松赛。从创办之初赛事一万个名额只接到两三千人报名,到如今参赛名额需要抽签获得,陶婷婷抓住了机会。她创办的公司如今涵盖赛事筹办、职业俱乐部和场馆运营、零售服务等多个业务板块。经历个人事业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陶婷婷不无感慨地说:“我们选对了行业,也赶上了好时候。”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8月30日,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组装车间,工人调试出口欧美国家的智能跑步机。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涨幅达到72.35%,体育产业增加值涨幅达到104.72%,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由2015年的0.80%上升至1.14%。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困扰,体育产业从业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探索新的发展之路。以非接触性聚集性、管理活动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增长,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依旧强劲。

2022年,国产品牌安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8%至259.65亿元,首次成为中国运动品牌市场份额第一。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认为,“国潮”风劲吹,背后是国货的品质提升,以及中国年轻一代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长。

这个夏天,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行的乡村篮球赛走红网络。场地在农村、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甚至奖品都是黄牛、香猪等地方农产品。赛事不仅带火了周边的小餐馆、小包養網商铺,更让村里人放下手机,离开牌桌,走向赛场。“群众喜欢的我们就要干,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台江县县长杨德昭说。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担任嘎查(村)网格员的阿木古浪发现,嘎查的邻里关系这几年来改善了许多。过去牧民们来往不多,现在镇里兴起了排球热,牧民们经常聚在一起打排球,集体荣誉感和邻里感情都增强了不少。谁家要是需要拉草料等,只要说一声,周边邻居就都会来帮忙。干部们还发现,随着各个嘎查打排球的人越来越多,喝酒闹事的人也少了。

  8月30日,牧民们在昂素镇巴彦希里嘎查的球场上打排球。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云南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坐落于中缅边境线上,环乡公路两旁是田园风光,一条在田野里的跑步、骑行道和健身步道蜿蜒曲折。在当地,每到举行汽车摩托车雨林越野挑战赛时,里三层外三层都是人。乡亲们纷纷到营地打工,做餐饮、卖土特产、做汽修。因体育赛事,户撒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万元以上,带动了300人在本地就业。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今年6月,历经多次修改和审议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审议通过。这是该法自1995年颁布施行后,时隔近27年进行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修订。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励人心

不久前在女篮世界杯赛场大放异彩的李梦,仿佛看到了12年前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己,也庆幸自己在逆境中的不放弃。在2010年U17世青赛上,中国队收获季军,李梦获得赛事最有价值球员称号。正当年少成名的李梦无限憧憬着未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时,两腿的前交叉韧带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相继断裂,她开始质疑自己,“我觉得这条路也许不适合我了”。

“当初为了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选择篮球?”没过几天,李梦想通了,她决定继续追逐篮球梦想,“因为我热爱它,我喜欢它”。

信念的力量支撑着李梦,体育的魅力伴随着李梦。2020年2月,她随中国女篮前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征战东京奥运会资格赛。在全国上下正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之际,中国女篮以三战全胜的成绩,锁定奥运会入场券。

“我们始终坚信,有一种信念叫作永不放弃,有一种精神叫作中国必胜。”手持五星红旗与东京奥运会入场券,女篮全体成员为正与疫情抗争的人们加油打气。

两年后还是在贝尔格莱德,中国女篮在世界杯预选赛三战全胜。但受疫情影响,中国队的回国之路颇费一番周折。5月下旬队伍重新集结后,经历较长隔离期的队员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恢复身体状态,全力备战世界杯。困难压不垮信念不渝的中国女篮,这次在澳大利亚悉尼,她们一次次给国人以惊喜,28年后重返世界大赛决赛并最终获得世界杯亚军,践行了“用包養網最好的精神面貌和球场上最好的表现为祖国庆生”的诺言。李梦虽然因病未能在半决赛和决赛两场关键比赛中上场,但她穿着签满此前参加本次世界杯集训但未能参赛的队友名字的T恤出现在颁奖仪式上,分享中国女篮这个英雄集体的荣耀时刻。

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奋勇争先,生动诠释着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个性表达、金句频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年青一代阳光、自信、率真、幽默的形象。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38金32银19铜,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金4银2铜的战绩位居金牌榜第三位,创下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冬奥会期间度过18岁生日的苏翊鸣,用一金一银展现了中国青年运动员的风采。“如果不是祖国强大,我国冰雪运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颁发纪念品仪式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国体育健儿共获得986个世界冠军,创127次世界纪录。十年来中国竞技体育成果斐然。

体育也是展现全人类追求和平、交流友谊、挑战命运、共克时艰的载体和舞台。

在东京奥运会上,见到身患白血病后重返泳池的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张雨霏特意送上拥抱;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结束后,美国队运动员阿什莉·考德威尔兴奋地冲到好朋友徐梦桃面前,“桃桃,你是奥运冠军!”两个姑娘相拥而泣……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感召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相互鼓励,收获友谊。

北京冬奥会期间,带有鲜明中国文化印记的“冰墩墩”“雪容融”成为“顶流”;开闭幕式精彩演绎了“中国式浪漫”;“冰丝带”“雪飞天”“雪如意”等冬奥场馆巧妙蕴含中华文化符号;适逢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冬奥村“福”字当头、红灯笼高挂,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写春联、粘窗花、贴福字;不少国外运动员被饺子、豆包、元宵等中国美食“圈粉”;主媒体中心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和冬奥村的中医药体验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2月12包養網日,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右)在教市民制作陶塑版“冰墩墩”。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通过北京冬奥会亲切、优雅的文化浸润,全球宾客初步感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从2008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不断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体育强国!(参与记者:许东远、王春燕、岳冉冉、梁爱平、蒋成)

全国政协十四查甜心包養網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_中国网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定于2024年3月3日(星期日)15:00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 邹加怡: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下午好!现在举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的发言人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先生。我是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邹加怡,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来主持。坐在左边的这位是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周北川先生,他会协助我点请记者朋友提问。

下面,先请刘结一先生介绍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总体安排,之后请媒体朋友们提问。

2024-03-03 15:00:50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刘结一: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报道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很高兴与大家见面。据了解,共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踊跃报名采访两会,感谢大家对政协大会的关注和重视!大会秘书处新闻组将为你们的采访报道做好服务工作。

2024-03-03 15:06:49

刘结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起步之年。一年来,人民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聚焦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024-03-03 15:07:00

刘结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开好这次政协大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受大会秘书处委托,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议程安排。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将于明天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上午闭幕,会期6天。大会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报告;审议通过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大会将对本届全国政协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今年工作做出部署。全国政协将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大会期间,将安排开幕会、闭幕会以及2次大会发言,委员各驻地分别举行界别联组会和多次委员界别小组会议,部分界别举行1次界别协商会议。开幕会、闭幕会将邀请外国驻华使节旁听。大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根据有关安排,除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外,大会还将举办3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我们在各委员驻地设立了网络视频采访间。大会秘书处新闻组、驻地新闻联络员将积极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服务。全国政协官网的新闻中心将发布大会有关安排、主要文件和资料信息,请大家及时关注。欢迎中外记者通过现场、网络、视频、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报道政协大会。

下面,我愿意就本次会议和政协工作情况回答记者的提问。

2024-03-03 15:08:25

邹加怡:

谢谢结一先生。下面是记者提问,我们今天安排记者提问时间大约是60分钟左右。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建议每位记者提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举手提问。

2024-03-03 15:10:34

人民日报记者:

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第一年,为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政协在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亮点?谢谢。

2024-03-03 15:12:10

刘结一:

去年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政协工作,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全国政协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工作谋划、职能履行、自身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健全督查机制,围绕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事项、中共中央关于政协工作的重要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建立并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等都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议题”,结合政协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如围绕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制定60多份工作方案。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落实到政协工作之中。

二是提高委员政治能力和履职本领。全国政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常态化开展政治培训和委员读书,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举办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暨学习研讨班、委员专题学习研讨班等培训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优化委员读书活动,委员们通过读书学习交流切实提高了政治能力、增长了知识本领,夯实了履职建言的基础。出台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研究、以研促学。通过集中培训、日常学习和理论研究,广大委员更加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委员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穿协商活动全过程,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本领。

2024-03-03 15:23:17

刘结一:

三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等议题,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许多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强化调查研究对协商议政的基础支撑作用,开展各类调研视察考察活动138项。如为了开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开展专包養题调研8项,形成大会发言160余篇。建立了专题研究制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牵头,组建跨专委会的专题调研组,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等重要专题深入研究、建言资政。

四是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的部署,制定和修订8包養網7项工作制度,覆盖学习培训、调研视察、协商议政、谈心交流、新闻宣传、委员读书、机关建设等方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重要要求,加强委员履职规范和作风建设,强化重实情、做实功、务实效的履职导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设立委员联络机构,做好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召开全国政协机关工作座谈会和11场机关干部座谈会,倡导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标准,抓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服务好全国政协履职。

一年来,十四届全国政协认真履职尽责,在历届全国政协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明天,王沪宁主席将作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会有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关注。谢谢。

2024-03-03 15:23:29

中国日报记者:

发言人您好。在过去的一年,新一届全国政协以高质量协商、高水平建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那么在过去的一年,政协都开展了哪些重点协商议政活动?2024年,全国政协在高质量建言资政,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方面,有什么考虑和部署?谢谢。

2024-03-03 15:27:33

刘结一:

全国政协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以高质量调研夯实协商履职的基础;深度协商议政,以高质量建言体现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担当作为。

在经济建设方面,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举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紧扣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贯彻落实科技领域重大决策部署等建言献策。通过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形式,就“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核心种源研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每季度还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

在政治建设方面,围绕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开展提案办理协商,持续推动相关工作。就民族、宗教、涉港、涉台、涉外等议题开展座谈协商、建言资政,提出意见建议。

在文化建设方面,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成果转化传播”等进行深入协商,围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等建言献策。

在社会建设方面,就“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等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议题深入协商议政,助力解决这些领域的难点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今年,全国政协继续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献计出力,紧扣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履职建言。1月份已经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召开了双周协商座谈会,还将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议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和远程协商会等协商议政活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3-03 15:27:5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2%,可以说主要预期目标都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两天我们还看到一系列代表着我国宏观经济晴雨表和风向标的这些线性指数在陆续发布,通过这些数字也能看到中国经济开年以来的韧性和活力。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面临一些阻力,对此您怎么看?另外,政协在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2024-03-03 15:33:16

刘结一:

这几天,许多委员从各地来参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春节假期出游热、消费旺、年味浓。冰雪哈尔滨、古城喀什和许多城市精彩纷呈、人潮涌动。据文旅部统计,今年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均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经济议题备受委员关注,是政协协商议政的重点。委员们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经济长期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前景光明。

全国政协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一系列宏观经济和重要经济议题协商议政,在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开展扎实有效工作。

一是密切跟踪研究经济形势,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全国政协紧扣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组织委员和专家召开研讨会,动态分析经济运行指标,研判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就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专题报告。每季度举行一次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围绕经济平稳运行,及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热点经济问题深入协商议政,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建言献策。

二是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协商议政,助力高质量发展。比如,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为防范化解风险、稳定市场信心提出意见建议;就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报送信息,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或采纳。

三是围绕突出问题调查研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献计献策。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专题调研,通过多种形式转化调研成果。聚焦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走访调研部分中小银行,组织相关代表性企业探讨交流,形成高质量建言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提供参考。扎实开展“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民主监督性调研,推动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政策更好落地。

今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助力巩固经济向好态势,就经济领域重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议政,积极建言资政、凝聚各界共识,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4-03-03 15:33:28

新华社记者:

发言人您好。我们知道协商民主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请问在这个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4-03-03 15:39:02

包養刘结一: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全国政协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二十大部署,持续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把反映人民声音、体现人民意愿的要求落实到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各方面。

一是丰富协商形式。健全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界别协商会、对口协商会、专家协商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增加协商频次,扩大委员参与面,增强参会委员专业性和代表性。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共有5087人次参加协商,1602人次发言,充分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提升协商质量成效。深化协商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围绕“国之大者”、民之关切选择协商议题,增强协商议政的针对性。坚持调研于协商之前,把深入调研作为高质量协商的工作基础,组织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很多调研直接深入社区和乡村,直接到居民和农户家中听真话、察实情。有些调研持续聚焦同一主题,每年进行“回头看”,跟踪推动问题解决和工作落实。加强成果转化运用,报送《政协信息》、《政协调研》等,及时把协商建言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治理的实效。

三是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制定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重点问题接续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形成专项监督报告,助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比如,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围绕“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监督,主要监督意见被生态环境部吸收采纳,助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出台。

四是推进协商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协商形式,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实施步骤和工作规则,完善协商议题提出、协商活动组织、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形成程序合理、相互衔接的运行流程。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服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支撑和保障。

人民政协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不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为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积极贡献。

2024-03-03 15:39:14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就业问题每年备受关注,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面临一定就业竞争。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的问题,特别是技能人才短缺。请问,全国政协在促进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

2024-03-03 15:43:04

刘结一: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形成稳岗扩就业合力。2023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并采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等针对性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这是来之不易的,也为继续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积极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开展工作,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就业趋势,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制度保障、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营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提交提案91件,很多意见建议转化为党政部门政策选项和工作举措,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面临的困难,委员们提出“建立高校和行业发展联动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针对性提案,被相关部门吸收采纳,为推动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发挥了作用。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中,委员们积极开展“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行动,各展其能,开展就业辅导、职业规划交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吸纳青年实习和就业,助力稳岗拓岗政策落实。

针对“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问题,比如技术工人短缺,政协委员会同界别群众代表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围绕“建立健全创新技能导向的产业工人激励机制”等议题,举行界别协商座谈会等专题议政活动,从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实“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造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等角度,协商议政,提出意见建议。

2024年,全国政协还将继续围绕稳岗扩就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比如组织开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稳定”调研;围绕“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进行协商,为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夯实民生之本履职尽责、献计出力。

2024-03-03 15:44:53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例如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改变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面貌。请问,过去一年政协做了哪些相关工作?2024年还有什么计划?谢谢。

2024-03-03 15:54:00

刘结一:

去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也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实践充分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共建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巨大机遇,取得显著成效。

正如记者提问中说到,中巴经济走廊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为巴基斯坦国家发展和地区互联互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与中国公司合作后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不少游客乘坐中老铁路火车跨境旅游,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尼人民进入“高铁时代”。各类民生工程助力非洲、亚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解决民众用电、饮水等难题以及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推进乡村减贫。十年来,我国政府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4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搭建起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广阔。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是全国政协对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全国政协统筹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智库外交。一年来,我们同50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交流互动,同41家国外智库和12个民间组织新建立联系,邀请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外国驻华使节、高级访问学者“进政协”,成立十四届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支持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举办以“开放、发展、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宣介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在“驻华使节进政协”活动中,有位大使深有感触地说,“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需要‘桥梁’而不是‘高墙’,需要增进理解而不是扩大隔阂,需要弘扬合作而不是制造对抗。‘一带一路’就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桥梁”。的确,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人民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收获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的成效,分享了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实惠,也感受了“民心相通”的温暖,体会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理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

全国政协还围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举办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等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就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等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2024年,全国政协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广泛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交朋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政协,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03-03 15:54:14

香港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境的港澳客车数量大幅增加,港澳居民“北上”消费成为潮流,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就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请问全国政协做了哪些工作?

2024-03-03 15:58:58

刘结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各位记者朋友关注一些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计约252万人次;港澳居民来内地约249万人次;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境客流、车流屡创新高。这些数据,是港澳与内地居民“北上南下”的“双向奔赴”,是粤港澳大湾区“车畅、人兴、财旺”强劲活力的生动写照。

春节是港澳居民赴内地旅游、探亲访友的“黄金期”。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更为便利,一家人驾车“北上”逛花市、办年货、吃团年饭、走亲访友,感受浓浓年味和“烟火气”。内地旅客可以赴港澳体验烟花汇演、花车巡游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据香港旅游促进会公布的数据,农历新年期间香港整体酒店入住率超过八成。在大湾区,春节醒狮深受人们喜爱,今年春节,香港、澳门的舞狮队来到珠海,和珠海舞狮队共舞一只“湾区雄狮”。在年俗文化的传承中,大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和大湾区融合发展进一步增进。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有230多位来自港澳。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高效快捷的通关措施让大湾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大大便利了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工作和生活。一位今年春节从香港到广州、深圳处理公务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用“一日千里”形容大湾区的发展,非常贴切。

建设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五年前的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五年来,大湾区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时提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如今,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专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成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长极之一。

全国政协始终关心香港、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心系大湾区,通过多种形式围绕大湾区建设协商议政。一年来,委员们就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优化金融数据跨境合规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等各个方面为高水平推进大湾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建言献策;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在广东多地调研,重点考察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促进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全国政协还将围绕“发挥港澳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调研,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制度“软衔接”、民生互惠“心相融”。

全国政协扎实开展民主监督,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情况及建议”列入全国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民主监督的五年计划,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组织视察团、调研组开展视察监督、会议监督等,形成民主监督报告,推动纲要落实。

这次大会期间,欢迎中外记者朋友们与来自港澳的委员多交流,了解港澳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故事,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到大湾区走一走,看一看。

2024-03-03 15:59:10

经济日报记者:

发言人你好。2023年中央层面不断推出举措,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请问这一年来实际成效如何?全国政协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024-03-03 16:05:08

刘结一: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他们了解一线情况,深知市场动态,积极反映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社情民意,参与有关调研和协商议政活动,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言献策。一年来,大家感到,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底气。在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下,民营经济前景可期,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政协履职实践的一个传统。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地方政协以及有关部门、律所、商会、民营企业家代表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经营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及民营企业获取科技创新资源等问题,提出完善民营经济平等保护机制等建议。探索搭建助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平台,组织来自国企民企的委员联合开展走访考察,促进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助力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增添动能。委员们还提出不少关于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建议,为推动有关支持性政策出台发挥了积极作用。包養網

今年年初,全国政协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听取委员意见建议、同委员互动交流,其中就包括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政协还将围绕“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围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情况”召开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通过履职为民营企业发展鼓干劲、强信心、办实事。

2024-03-03 16:08:25

人民政协报全媒体记者:

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75年来人民政协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年的政协工作将聚焦哪些方面?

2024-03-03 16:08:33

刘结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协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诞生作了全面准备。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活动中开展了许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人民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2024年,人民政协将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人民政协各项工作之中。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更好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力,转化为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实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职尽责,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

2024-03-03 16:09:12

邹加怡:

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提问。

2024-03-03 16:12:12

中新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2023年,全国政协创新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可否请发言人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活动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谢谢。

2024-03-03 16:13:15

刘结一:

“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协委员的殷殷嘱托。全国政协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创新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一年来,共开展了近2500项“服务为民”活动,积极回应民之关切、反映社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凝聚共识,同时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扎实举措。

一是聚焦经济社会热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比如:深入地方和企业会诊把脉,摸准他们在就业、招工、民营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深入一线,就加强黑土地保护、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为基层想实招、提建议,坚定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

包養行情

二是聚焦“关键小事”,让百姓可感可及。例如:帮助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群众解决发展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畅、科技支撑不强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开展针对性支持帮扶。通过“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和医卫、体育、文化、科技“下基层惠民生”等活动,服务民生福祉。

去年,14位全国政协委员分赴4省10市,举办了28场“科普万里行”讲座,涉及生命科学、宇宙奥秘、量子理论、纳米医学等领域,深入浅出,反响热烈。有的同学感叹,“委员的讲解使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有青年科研工作者说,“科学家委员们对科学真理的执着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事业的追求。”这些委员现身讲学,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弘扬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贡献。

三是聚焦讲好政策,广泛凝聚共识。委员们走入地方、走入社区,结合“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与基层群众深入交流,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宣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向不同行业群众解读政策举措。港澳地区委员走进港澳300多所校园,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和内地发展变化。这些“服务为民”活动取得了提振信心、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的实效。

2024年,全国政协将继续聚焦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关心关切,持续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办好有利群众的实事,为不断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发挥作用。

2024-03-03 16:13:26

邹加怡: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谢谢结一先生,也谢谢各位记者的采访,谢谢翻译同志。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2024-03-03 16:18:43

21世纪以查覓包養價格来美国科技政策演变特点及启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科学技术之变(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世界大变局的“加速器”和主要变量。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加速发展时代,科技发达国家充分发挥其科技基础优势和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全面强化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前沿领域布局,力争在新科技革命及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在科技事业发展国家建制化的当今时代,科技政策制定对任一国家都意义重大,能够直接影响未来科技发展路径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美国自二战后,形成了以《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思想为轴心的科技政策体系,该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的科技政策资助科学研究。冷战结束时,美国科技政策体系已经成熟化和系统化,这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显赫地位。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多极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迅速崛起,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受到明显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崛起及其世界性影响力的提升被美国视为“步步紧逼的威胁”(pacing threat)。美国为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不惜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中美竞争更加激烈,被称为“新冷战”。美国不断调整和强化科技政策作用,科技政策研究中更是将应对中国竞争视为是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的首要因素。例如:2019年9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创新与国家安全:确保我们的优势》报告,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是美国的经济伙伴,又是战略竞争对手”。2020年11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中美科技关系工作小组发布《迎接中国挑战:美国科技竞争新战略》报告,为应对中国挑战、提升美国竞争力和保护国家安全提供了16条政策建议。2021年1月,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掌舵:迎接中国挑战的国家技术战略》报告,认为“崛起的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了直接挑战,美国有必要制定国家技术战略,以保持其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近20年来科技政策的演变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美国科技战略规划的发展趋势及走向,观察科技政策效能与科技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这对于我国优化科技政策制定、前瞻科技战略布局和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聚焦于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按照美国总统任期总结各阶段科技政策重点,梳理和归纳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以便对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全貌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将科技政策落脚至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历史演变,从侧面线性反映美国科技政策的作用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将相对全面地反映美国近20年来整体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及战略布局重点,为我国科技战略发展和科技政策布局提出若干启示思考。

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发展历程

科技政策往往能反映科技治理的国家意志、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及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按照21世纪以来美国总统的任期划分阶段,以小布什政府时期为起点,广泛搜集各时期的战略方针、科技规划、研究报告及批准的法案等政策文件,重点分析科研投入强度、前沿领域布局、人才培养和对华态度等科技政策问题,但不涉及科技政策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

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2001—2008年)

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小布什政府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相对平稳,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提升美国全球竞争力成为重点关切。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报告,制定了提高美国创新能力的行动议程。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发布《站在风暴之上:为了更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并调动美国》(以下简称《站在风暴之上》)报告,指出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的联邦努力以增强美国竞争力。2006年,小布什签署的《美国竞争力倡议:在创新中领导世界》,这直接促进了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案》的生效。 推行教育改革,扩大教育投入。小布什政府上台初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于2002年形成法律,旨在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2007年8月,《美国竞争力法案》要求把国家科学基金重点用于奖学金支持计划、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师资培训和大学层面的STEM研究计划。2007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指出美国亟需建设一个强大的、协调一致的STEM教育体系。重视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发展。小布什政府在保持信息技术先进地位的同时,将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例如,在纳米技术领域,2000年2月,白宫发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小布什签署《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随后美国不断定期发布《国家纳米技术战略规划》(迄今已发布6份),使其纳米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2009—2016年)

奥巴马政府时期充分发挥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先后3次发布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从而构成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重视对基础研究、STEM教育等基本创新要素投入。2009年2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以下简称《ARRA法案》),致力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这使当年美国研发经费增幅达历史新高。基于该法案,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要求加大政府在基础科学、教育和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投资,以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美国经济。同时,奥巴马政府时期将STEM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注重STEM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同时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力吸收国际高级技术人才,2013年发布《联邦政府STEM教育五年战略计划》,2015年通过《STEM教育法案》。注重对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科技前沿创新布局。2011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关注创新为民生服务,重点转向激发创新活力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美国在科技政策中强化前沿技术攻关,先后发布了“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国家机器人技术计划”“材料基因组计划”“脑计划——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精准医疗计划”“清洁能源计划”等。其中,先进制造是美国重点布局领域,围绕其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战略报告等。强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1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美国21世纪经济增长和维持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关键。2015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强调政府是创新主要服务者,提出了包括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推动私营部门创新和催生国家重点领域优先突破等具体措施以提升政府服务创新的能力。

特朗普政府的科技政策(2017—2020年)

通过特朗普政府各财年的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各项战略、文件等,结合2020年联邦政府总结发布的《提升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特朗普政府亮点:2017—2020年》,可以洞察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布局。主要有: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实施“美国优先”政策。特朗普奉行“单边主义”保护政策,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同时收紧竞争对手国家留学生签证;在新兴科技领域强调美国利益优先,以实现“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目标。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为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明确了战略方向。科研投入持续增长,激励企业创新。特朗普政府在各财年研发预算提案中都主张削减基础研究等非国防研发支出,大幅增加国防研发预算。但由于美国科研经费控制权在国会,而不在政府,最终联邦财政科研总投入仍呈增长态势。为激励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减税与就业法案》。重视新兴技术研发,促进未来产业发展。2020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明确列出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科学等20项“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围绕这些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联邦政府相继发布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和法案等。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2021年至今)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可从白宫网站的行政命令、声明文件及2022、2023财年研发预算中进行研判。主要有: 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问题。2022年4月,白宫发布《关于应对COVID-19长期影响备忘录》,以促进公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尽快从疫情中恢复。此外,拜登政府表示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展绿色经济,重返《巴黎协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拜登政府2021年呼吁投资180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未来的技术,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5G通信技术、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与国家战略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目录更新版,被视为是支持美国国家技术安全、保护敏感技术和争夺国际人才的重要参考,并推动《2022科学与芯片法》正式立法实施。加大力度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实行“友岸合作”的多边主义政策,强化科技军事联盟。拜登政府提出了新的吸引人才政策,例如,新增22个STEM教育专业,延长STEM相关专业J-1签证(交流访问学者签证)期限,以及简化STEM专业人才的绿卡申请流程等。拜登政府强调联合盟友国共同应对外来威胁。2021年3月白宫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2022年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要求重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及其他共同威胁。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历史演变分析

研发投入政策是国家科技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技政策作用效果最为直接的反映和体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核心战略性资源和代表,分析其长时间序列下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感知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演变规律,观察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强度

二战以来,美国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图1)。按照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R&D经费投入变化趋势与其国家科技政策演变高度一致:1953—1964年,美国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并受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的影响,大力支持科学研究。该时期,美国R&D投包養網比較入强度急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公众对科学产生了质疑,进而导致R&D投入强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美国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界研发以应对日本经济挑战,美国R&D经费投入增加并扩大了其使用范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赢得了与苏联的冷战及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R&D投入强度开始平稳发展,逐渐保持在其GDP 2.5%—3.0%的水平。2017年之后,面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增加了R&D经费投入,在2019年首次突破了3%,达到了3.12%。

具体来看,美国R&D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和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R&D投入强度与联邦R&D投入强度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之后与企业R&D投入强度变化一致。这说明:美国R&D投入开始以联邦政府投入为主导,随着企业R&D投入的快速增加,其在国家研发体系中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R&D投入主要影响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00年之前,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整体上一直在下降(已经下降到0.6%左右),21世纪头10年趋于平稳(2009年美国《ARRA法案》为研发提供的一次性增量资金,使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有一个小幅的增长),2010年之后又出现了较大的缩水,这也是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一直在强调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的原因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种,其分布如图2所示。21世纪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基本50%以上的研发资金都用于实验发展活动,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投资不断增加,承担了大部分的试验发展活动,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重点逐渐从试验发展向基础研究倾斜,基础研究投入份额显著增长。但需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呈现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科学界开始呼吁要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例如,2014年9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在《恢复基础:研究在维护美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中指出:如果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科学事业,尤其是基础研究,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创新引擎、产生新发现和刺激就业增长的优势就会被削减。2020年9月,AAAS发布更新版《自满的危险:美国处于科学与工程的临界点》报告,重点指出受全球新冠疫情、人才流动限制和研究经费削减等政策影响,美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迅速缩小,中国在许多重要指标上都超过了美国;因此,美国急需增加研发预算,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美国STEM教育提升劳动力。虽然不能预见某项基础研究会在何时何地引领新的经济增长,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21世纪初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地位,与其历届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持续的投入增长不无包養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核心部门研发投入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科技研发核心部门主要有国防部(DOD)、能源部(DOE)、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这些机构均是具有明显领域特征的功能型政府机构,观察其R&D投入演变趋势(图3)也能从侧面反映相应领域的政策变迁。美国高度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DOD长期以来R&D投入份额达40%以上;但伴随国家战略转向科技和经济发展,美国开始缩减军事经费,R&D投入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为应对传染病、癌症等人类生命健康威胁,NIH启动“脑科学计划”“精准医疗计划”等,R&D投入份额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始终维持在2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DOE研发资金在2015年之后稳步提升。NASA的R&D投入随着与苏联太空竞争及“星球大战计划”的结束而下降,21世纪以来稳定在6%—10%。NSF作为美国国家基础研究资助的核心部门,R&D投入始终维持在2.5%—5.0%。可见,美国联邦政府对核心部门的R&D投入布局与国家领域战略发展倾向相一致。

美国国防和非国防研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国防和非国防R&D投入演变如图4所示,与图3相关政府部门的R&D投入趋势保持一致。20世纪50年代末为应对苏联太空竞争及21世纪初为应对恐怖主义,美国均优先发展军事,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非国防研发有了一定的增长,符合公众福祉的健康领域迎来了发展契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重新增加了国防研发支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提倡军转民或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国防R&D投入开始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促进经济增长,国防R&D投入下滑,2017年后美国挑起“科技战”,美国国防R&D投入份额更是低于50%。非国防指的是除DOD和国家核安全局(NNSA)之外所有研究资助者的资助类别,按照功能主要包括健康、空间、能源、一般科学、自然资源和其他。总体来看,美国在非国防领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科研资助模式:一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鼓励科学家非功利性开展科学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在投入领域方面涵盖健康、一般科学和自然资源等相关所有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导向和科技竞争核心领域,美国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科技研发。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中,空间R&D经费投入直线上升;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能源R&D经费投入迎来一段上升期。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学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学科分类统计口径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环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8类(图5)。其学科领域R&D投入的变化与国际竞争环境、科技战略布局等密切相关。从投入占比来看,生命科学领域是美国联邦政府R&D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联邦政府研发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NIH承担了大部分的生命科学研究,该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第二大学科领域是工程科学,包括航空、航天、化工、电气、机械和材料等学科。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美苏争霸,使得该领域R&D投入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而下降。近年来,中美芯片竞争愈演愈烈,材料科学逐渐成为工程科包養学的重点关注,使得该领域R&D投入又呈上升趋势。第三大学科领域物理科学的R&D投入随着冷战的结束显著下降。R&D投入明显增长的学科领域有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数学和计算机科学R&D投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长,这主要得益于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算机科学R&D投入迅猛增加。2017年计算机科学R&D投入几乎是数学的3倍,使得美国信息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通过以上对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多维分析可以发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往往与其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而美国联邦政府在核心部门、非国防领域和不同学科的R&D投入份额的显著波动均出现在21世纪之前,21世纪以来则相对平稳。这或可从侧面说明,近20多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只是惯性发展和惯性起作用,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政策。

美国科技政策演变逻辑及特点

从科技政策和R&D投入的演变来看,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有一个潜在的方向指引(内在逻辑)——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战胜竞争对手。美国认为其历史上曾数次面临竞争危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美国科技政策和研发投入布局迅速做出重大变革,动员一切力量投身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20世纪80年代,面临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积极拓展联邦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联邦机构、大学和私人企业之间合作以促进技术转移转化。20世纪90年代,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同时美国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为首的信息产业的科技引领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21世纪头10年,美国科技政策惯性起作用。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之后,面对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一次迎来了改变其科技政策走向的历史性时刻,并将之称为“中国的斯普尼克时刻”。近年来,美国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政策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

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和加强创新制度建设重塑

进入21世纪,自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站在风暴之上》报告之后,美国科学界和政策界普遍认识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下降和科学技术领导地位受到威胁,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智库等各类科技政策机构就美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反思。例如,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2020年发布《认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面对中国发展及美国政府R&D投入的下降,国家创新体系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重建国家创新体系。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20年发布《在下一个经济体中竞争:创新时代》报告,指出美国作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历史地位已受到威胁,并提出50条具体建议为国家创新提供了路线图。从奥巴马政府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起,美国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国家层面相应出台了很多领域创新战略计划、竞争力法案等。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国家创新主体间的体系不同合作,以一种“全政府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多政府部门合作、军民融合、公私合作等多个方面。

加大研发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以巩固创新根基

美国科技政策的变革还体现在政府在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加大。在财政资源方面,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成为美国政策文件中关注重点。例如,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一上台就不断强调大力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在《2022芯片与科学法》中,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对STEM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1世纪以来,美国颁布了一系列STEM教育的科技政策(图6),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TEM教育体系。特朗普政府时期严格限制了STEM专业留学生的签证和移民条件。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指出,如果美国STEM移民政策不进行重大改革,美国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被中国超越。2022年,拜登政府颁布新政放宽了STEM专业人才在美国就业和移民的要求,以重新恢复美国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实施国家产业政策以控制高科技领域产业链

美国一直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但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政府在科技发包養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隐形的产业政策介入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经济复苏目标,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政策框架。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未来产业的概念,2020年6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2021年1月又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以促进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ITIF于2022年1月发布《计算机芯片与薯片:美国战略产业政策的案例》报告,认为美国只有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确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产业和技术,才能持续掌控美国的创新和生产能力。近几年,美国正在打破传统的市场经济理念,加强政府在促进科技产业中的作用,采取“产业政策”振兴美国关键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上体现国家干预。以先进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于2022年8月9日签署成法,旨在激励美国先进半导体生产和控制先进半导体产业链,支持美国的尖端应用科学研究。

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以保持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

随着中国在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美国在专利数量、高被引出版物、全球创新指数和R&D投入总量等方面差距迅速缩小,美国各界充满了“即将被中国全面超越”的焦虑,并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未来10年是中美竞争的决定性10年”,中美围绕高技术领域呈现持久博弈的明显趋势。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遏制力度,实施严格且精准的出口管制。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为例进行说明:特朗普时期试图通过科技“脱钩”遏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发展,2018年后《实体清单》中的中国实体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遏制倾向,不断升级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度。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旨在进一步限制中国购买和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可见,美国对中国打压态度非常明确,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愈发成为其科技政策变革的重要因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包養

主要结论

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版图显示出多极化发展态势,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和科技竞争实力就显得相对走弱。刨除科技创新全球化因素之外,这与其近几届政府科技政策缺乏有效创新改革,以及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等有着密切联系。近20年来,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情况可分为2个阶段。

21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只是“惯性”起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丧失了同量级的竞争对手,20世纪末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其科技政策变革不大而只是“惯性”起作用。具体表现在:科技治理体系基本维持现状。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逐渐失去了危机感,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变化不大,科技政策惯性地起作用推动科技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政界和学术界意识到竞争危机,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制定战略计划和法案应对挑战,但都不是根本上的改进与变革。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自200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R&D投入强度下降明显。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与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相辅相成,21世纪以来,各部门、各领域及各学科的R&D投入份额并没有显著的波动,这进一步印证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战略平稳惯性发展。科技计划战略性、引领性减弱。21世纪以来,美国虽然制定了“纳米计划”“先进制造计划”“人工智能和量子倡议”等一系列战略计划,但其影响力相对平常,尚未形成像“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具有长远战略性和世界科技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或科技计划。

2018年来,美国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政策的调整加快、竞争性明显增强。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重新激起了美国的科技竞争意识。近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又逐步强化。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政策一体化发展。美国政界意识到高效的“创新体制”是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科技竞争力、抵御经济和疫情等全球性危机的关键,因而不断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改革。例如,奥巴马时期就高度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接连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科技产业政策日渐“显性化”。美国历来崇尚的“市场机制”中逐渐显现出政府的作用,政府加强了对产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前瞻布局,明确了前沿技术领域发展优先级,发布了一系列战略规划、科技报告等。例如,历时3年,《2022芯片与科学法》正式立法。③ 明确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自特朗普政府发动“科技战”以来,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其头号竞争对手,与中国开展战略竞争是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主题和大势。同时,美国积极拓展多边科技外交关系,注重与相同意识形态和利益国家结交同盟,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

政策启示

从美国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投入的历史演变来看,科技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国家长期科技战略导向布局、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积累的结果。这样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战略布局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科技发展是长期战略性的事业,需要稳定高效的科技治理体系和长远战略性科技政策指引。二战以后,美国70多年持续不懈大力发展科技,才奠定世界科技第一强国的战略地位。而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平稳惯性发展、政府R&D投入的不断下降及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受到挑战。为此,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应形成持续稳定支持科技发展的科研投入机制、以长远的眼光系统部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不断地深化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改革。持续稳定加大R&D投入,长期重视前沿基础研究和STEM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源动力;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引领性科技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抵抗力。

科技发展是高度竞争性的事业,显著的科技政策竞争实力有助于支持形成科技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与苏联、日本的竞争中不断提高,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超强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发展国家化和企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为此,我国在注重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同时,应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前瞻谋划科技政策战略布局。协调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关系,明确科学技术的国家利益导向,将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开放创新相结合;聚焦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要战略性和前瞻引领性的国家级科技计划或科技工程,提升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关注高质量科技人才竞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和重点科学领域紧缺世界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

(作者:曹玲静,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